Photo credit: wikipedia

近年,美國政策圈出現不少檢討戰略模糊的聲音

文/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事實上,近年美國政策圈已經出現不少檢討戰略模糊的聲音。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中國在各方面的發展都愈來愈強大,且開始挑戰美國的領導地位。有些人認為,如果不把事情講清楚,則有可能會造成各方行為者誤判,例如當中國決策者認定美國不會出兵協防,則更有可能發動武力侵略台灣。   

在政策圈當中,最「大咖」的論戰之一,來自外交關係協會智庫的主席哈斯(Richard Haass),他也是近年對中國的態度明顯從主張溫和與交往政策為主,轉為認為必須要用更堅定的手段對付中國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外交關係協會出版的「旗艦級」國際關係期刊《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2020 年 9 月推出了一系列論戰文章。哈斯等人最主要的論點就是,戰略模糊已經不再能夠阻止中國的侵略野心。

認為需要繼續戰略模糊的代表是葛來儀(Bonnie Glaser)。她反對的是無條件地做出軍事承諾,因為如果沒有審慎評估美國將對於「怎樣的」威脅做出承諾,反而會直接讓中國「豁出去」,選擇最直接的動武選項。同時還有一個重要的考量是台灣方面,葛來儀認為,雖然現在台灣執政者(蔡英文總統)的政策和行事作風相當穩定,且和美方的默契很好,但是美國無法確認接下來每一個領導者都是如此。事實上,美方的戰略模糊除了嚇阻中國之外,還有一個目的是要約束台灣不能在追求法理台獨(或其他刺激中國的政策)方面走得太遠,並且把防衛的責任丟給美國。最主要維持戰略模糊的論點在於,政策圈的不少人們認為,假設美國做出超過《台灣關係法》範圍的承諾,那有可能會變成長期對台政策的一部分,這就失去了調整的彈性。   

在這波論辯當中,即使反對取消戰略模糊的人,也大都認為嚇阻中國動武是最首要的考量,尤其是假設戰略模糊不存在的話,中國就會認定收復台灣的可能性消失。這種做法很可能會讓中國下撒手鐧,與台灣及美國「硬碰硬」對決(否則無法對國內那些認定必須統一台灣的人們交代,尤其是被文宣教育長時間渲染出的大一統主義與國族主義影響的中國人),進而造成兩敗俱傷。也就是說,反對調整戰略模糊,並不代表對台灣不好、更不代表傾向中國。大家在辯論的是到底如何才能嚇阻中國動武。   

從美國華府的角度來看,維持模糊的現狀,的確長時間以來都是最符合其國家利益的作法。即便美國面臨中國的霸權挑戰,嘗試正面壓制中國的這個節骨眼,華府的態度都沒有明確的改變。從成本效益的角度來說,戰爭帶來的花費與死傷,將無法跟現階段用圍堵方式來形成實質壓制中國的現狀比擬。也正因為如此,美國頂多只會「微調」戰略模糊,例如更加強調中國如果動武的話會付出很大的代價,以及不斷釋出訊號說美國會做必要處置,但不會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上放棄這一策略,也不會明確地做出「會出兵協防台灣」的承諾。美中關係必須走到不可修復的那一步,美國才有可能會在台灣問題上,不再打模糊仗。

戰略模糊往戰略清晰移動?   

雖然美國暫時不太可能會放棄戰略模糊,但是我們仍然可以觀察到許多調整措施。除了美國行政部門不斷強調的,要加強台灣自我防衛能力之外,2021 年 3 月份還出現了一個很值得觀察的發展。美國國防部於 3 月 15 日刊出一篇名為〈國防部闡述印太區域現況〉(DOD Officials Describe Conditions in Indo-Pacific)的文章,裡面對台灣地位做了一個非常清楚的表態:「中國領導人們談論在中國的統治下統一台灣,但台灣從來都不是中國的一部分。」45   

前文提到,美國長期以來的「一中政策」和「戰略模糊」這些方針,從來不會針對性的描述台灣地位,尤其行政部門的正式聲明總是會字字珠璣。在拜登政府上台後,許多人原本預期執政團隊會比川普時期更低調一點,更強調模糊不清的現況,但發展方向卻是往戰略清晰移動。拜登政府的作法可以說是首次以行政部門的名義,表明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當然,該份聲明並非正式聲明,只是出現在一篇文稿當中,而且 7 月份時,白宮國安會的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又重申一次「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這樣在台灣主權地位上面的長期立場。事實上,這段時間以來,美國並沒有針對台灣的法律地位做出太多跟以往不同的表態,但是卻在台海的安全防衛議題方面,拉攏日本、韓國、歐盟等盟友一起做出了很多措詞強烈的關注聲明,行政部門也多次強調台海穩定的重要性,並警告中國的擴張行為會付出代價。

稿當中,而且 7 月份時,白宮國安會的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又重申一次「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這樣在台灣主權地位上面的長期立場。事實上,這段時間以來,美國並沒有針對台灣的法律地位做出太多跟以往不同的表態,但是卻在台海的安全防衛議題方面,拉攏日本、韓國、歐盟等盟友一起做出了很多措詞強烈的關注聲明,行政部門也多次強調台海穩定的重要性,並警告中國的擴張行為會付出代價。   

近期最令人意外的發展是在 2021 年 8 月間,拜登總統接受 ABC 新聞台專訪時,提到台灣和日本及韓國一樣,美國以《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做出防衛的承諾,也就是當遭遇武力入侵的時候,美國會採取必要回應。在這個發言當中,台灣的地位被提升到跟軍事條約盟友一樣,而且還放在北約(NATO)的承諾底下。雖然說美方仍沒有明講其「必要的回應」具體內容,戰略模糊並未被打破,但相關政策的發展的確是往更清晰的方向移動。

※ 本文摘自《為什麼我們要在意美國?》,原篇名為〈美國「戰略模糊」的三個層次〉,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