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週E書】有些人就在我們的想像之外生活
文/犁客
大多數人都不會否認,「真實事件」聽起來比「虛構」有份量,就算同為「虛構」的小說,「改編自真實事件」聽起來都比完全出自作者想像的虛構故事多了點「什麼」。
那個「什麼」是什麼呢?
人對世界的關心大抵從自己開始。這東西我能吃嗎?那東西會傷害我嗎?我如果幫這些人做了什麼,他們會回報給我什麼?──諸如此類。倒不是說人類只是一種自私的動物,關心這些的原因是它們與一個人能不能活下去有關,而在古早的時候,人類光是關心自己怎麼活下去大概也就夠忙的了。
社會慢慢進步,人際關係漸漸複雜而且緊密,一個人的關心對象也會逐漸擴延到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親族、與自己有情感連結的朋友、與自己面對相同利害問題的團體⋯⋯等等,甚至包括人類之外的生物與非生物──畢竟整個地球生態都相互關連。這關心的根源或許還是和自己有關,又或許已經生出更無私的胸懷,不過雖然不是人人都會關心發生在世界彼端某種不知名的動物是否瀕臨絕種,但大部分人都會關心坐在自己身邊的同事有沒有得到Covid-19。
覺得「真實事件」比「虛構小說」多的那個「什麼」,大概是這樣來的:因為那件事真的發生在我們居住的世界,那個人真的遇上了那件事,所以那件事可能影響到我,所以我也可能是那個人。
不過話說回來,大多數人也都不會否認,「真實事件」似乎比較無趣。
這個「似乎」真的只是「似乎」。會有這種「似乎」,也是因為人對世界的想像,大抵從自己開始。離我們越遠的國家、離我們越遠的社經階層,那些人的生活我們不是不能想像,但想像的基底都是我們自己的生活狀況。
事實上,「真實事件」的樣貌之多之廣之怪之狂,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有些人,其實就在我們的想像之外生活。
而理解他們、閱讀他們的故事,不但能感受到比虛構小說更多出的那個「什麼」,也是讓自己更能通透觀察世界的方式。
▶▶看看【他們死過千百回,遍體鱗傷的不只是肉體── 關於噩夢、匱乏、軟弱,及其後的妥協、醒悟與寬恕⋯⋯】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