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沒有終點的「壓力奧運會」,正在各校祕密進行著
文/瑞秋.西蒙;譯/陳玫妏
在全美各地的高中和大學,在走廊上、圖書館裡和網路的動態牆中,正在祕密地進行一場比賽。「壓力奧運會」是一場抱怨的競賽:在馬拉松式的工作期間,抱怨你睡得多少、吃得多少,以及你的工作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多。它聽起來像這樣:
學生①:「啊……我太累了,我昨晚只睡了五個小時,因為早上九點鐘有一份報告要交,而我凌晨兩點才開始寫。」
學生②:「我知道,呃,我只睡了三個小時,今天早上六點還做了越野跑步的練習。」
學生③:「明天我有三篇論文要交?!我只完成了一篇?!接下來的二十四小時我得一直灌咖啡。」
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部落格發布了一張「壓力奧運會賓果卡」,上面的選項包括:「我的八個期末考都在上午九點舉行」,「我在水瓶裡小便以節省時間」,以及「我已經幾天沒吃任何東西了,除了每天五小時的能量棒之外。」
「壓力奧運會」是對精神和身體抗壓力及成功機率的測試。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大三學生卡羅琳.范德莉在學生報上寫道,「像『昨晚我只睡了四個小時!』之類的短句,想表達的是驕傲而不是遺憾。」「壓力奧運會」咖啡因上癮的「選手」,會對自我照顧嗤之以鼻。十九歲的安娜告訴我,「我並沒有從中學到很多東西,但仍然對我可以做到這樣,有種病態、扭曲的驕傲感。」
乍看之下,「壓力奧運會」似乎是無辜的、豁出去的人在相互打氣。但這種儀式充其量只是提供虛假的歡樂氣氛;對話不會以同情、擁抱或提供支持作結束——他們不是要傾聽,或對同儕的掙扎表示共鳴。「壓力奧運會」在本質上是領先同儕的痛苦一步——比賽成為「最有壓力的」人,這樣會讓其他人覺得自己不夠有壓力或不夠努力。
「壓力奧運會」選手的努力當然並非「毫不費力」。然而,他們卻表現得可以不流一滴汗水地面對壓力,並能在最後一刻之前達成目標。「壓力奧運會」明顯迴避了表現脆弱和尋求援助。「在隔天有兩個考試和一篇論文要交的學生,炫耀著他們眼前龐大的任務帶來多大的壓力,卻沒有寫電子郵件向老師要求延期以減輕工作量。」范德莉寫道。如果你在凌晨兩點才開始寫論文,然後在早上九點就交出去,表示你很放鬆。你看起來絕對不像從一個月前就開始寫論文的「焦慮安妮」,如果她必須花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完成它,那麼,對她來說事情必定真的很難。
「壓力奧運會」是我們文化長期推崇忙碌的徵兆。研究人員發現,人們談論生活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從推特到度假卡片上到處出現包括像「瘋狂的時間表」或「我沒有生活」這樣的短語。過去以富人休閒為特色的廣告,已被過度工作和缺乏休閒的圖像所取代。
二○一六年,來自哥倫比亞、喬治城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表示你有多忙,會讓其他人認為你有很高的地位。作家西爾維婭.貝萊扎(Silvia Bellezza)這樣告訴記者,「『忙碌』在含蓄地告訴對方,『我很重要,我的人力資本受到追捧,這就是我如此忙碌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美國人這麼覺得。義大利人的感覺完全相反,他們認為休閒才是讓你看起來很酷的事。
談論「壓力奧運會」,甚至給它一個名字,可以幫助改變學生交談的方式。在史密斯學院,學生正在放棄這種比賽並改變對話方式。
在我的工作坊中,我們會練習三種「積極傾聽」的技巧,而不是將談話焦點轉回自己身上。我們與對方進行同理,重述我們聽到的東西,或是提出一個問題。
●當一個同儕說:「我明天有兩篇論文要交,還有一個考試要考。」
*同理的回應方式是:「你一定很有壓力。」
*重述的回應方式是:「聽起來,你現在有一堆事情要解決。」
*以提問的方式回應:「我能幫你什麼嗎?」或「你學習告一段落時,想休息一下嗎?」
●當一個同儕宣布,他們睡了多少或明天之前要寫完多少篇論文時……
*新的回覆方式是一句鼓勵的話:「你做得到」、「你會很棒」、「我知道你會表現得很好」。
*或表示一點同情:「明天你有十四個考試?哇,我也替你感到辛苦。」或「人生好難!」
*你也可以給予支持:「你想和某個人談談這個嗎?」
我們在史密斯學院舉辦了幾晚的「壓力奧運會賓果」。我們贈送了幾頂冬帽和上面寫著「退休的壓力奧運選手」的紋身貼紙。現在學生告訴我,當他們聽到時會知道是什麼,然後會試著不參加。
但是他們自己內心的那本劇本,以及他們對同儕進行的評論,也必須改變。「壓力奧運會」被扭曲的恐懼所驅動,亦即你沒有跟上同儕。當你環顧四周,並發現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在面對掙扎時,就更容易停止競爭。
直到菲比快畢業的那年,她才意識到,「好吧,妳不是唯一一個還沒找到工作的人。妳不是唯一一個有壓力和勉強撐住的人,」她繼續,「這並不表示,我不會有個家可以住了,這又不是世界末日。而且那些愛我的人會停止愛我嗎?我曾有過那些非理性的想法——在參加考試前說我會失敗,或是我這堂課不會及格,或是我畢不了業,抑或是找不到工作。不過,事情最後總能順利進展。」
※ 本文摘自《女孩,妳真的夠好了!》,原篇名為〈壓力奧運會〉,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