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顯然不是好事,卻讓我們不得不認真面對自己的取捨
文/奧利佛.柏克曼;譯/許恬寧
有時這種心頭一震會一下子影響到整個社會。我是在新冠病毒疫情肆虐下、紐約市封城期間,寫下這一章的初稿。在悲傷與焦慮之中,你愈來愈常聽見人們對自己的遭遇,表達苦樂參半的感激之情:即便大家被迫休假,為了該如何付房租而夜不成眠,能夠多陪伴孩子、重拾種花或烤麵包的樂趣,還是令人真心快樂。由於工作、上學、社交強制暫停,我們理應如何利用時間的無數假設,也暫時打破。舉例來說,許多人其實不必花一小時通勤,待在沉悶的辦公室裡,或是不必為了裝忙、硬在辦公桌前坐到傍晚六點半,也有辦法完成工作。此外,我習慣吃的大部分餐廳餐點與外帶咖啡,理論上會提升我的生活,但其實吃不到也不令人感到可惜(不過這是把雙面刃,餐飲業提供大量的工作機會)。急救人員、幫無法出門的人買菜的鄰居,以及做出其他善舉的人士,獲得的掌聲,證明這個社會沒有想像中那麼冷漠,只不過在病毒出沒前,我們沒有時間表達對彼此的關懷。
疫情顯然不是好事,但病毒除了帶來破壞,還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至少暫時在某些面向如此:我們更加清楚在封城前,我們的日子缺少什麼,以及我們自願或被迫做出的取捨,譬如,為了追求工作人生,我們沒時間敦親睦鄰。紐約作家與導演胡利歐.甘布托(Julio Vincent Gambuto)體會到我所說的「可能性震撼」,訝異只要我們同時間足夠想要,事情其實可以很不一樣。「創傷讓我們明白的事,」甘布托寫道:「我們無法再假裝沒看到。洛杉磯沒車子、少了汙染之後,原來可以有晴朗的藍天。在寧靜的紐約,麥迪遜大道聽得見鳥叫聲。有人在金門大橋看見郊狼。如果我們能找出辦法不再破壞地球,這個世界可以處處是明信片般的美景。」3
當然,這場危機也暴露出健康照護體系財源不足、政治人物貪汙腐敗、種族之間存在很深的不平等,以及長期的經濟不安全感。不過,我們如今也明白,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以及哪些事值得我們關注。某種層面上,我們老早就知道了,只是一直沒認真面對。
甘布托提醒大家,等封城結束後,企業與政府又會靠著閃亮的嶄新產品與服務,以及轉移注意力的文化戰爭,聯手讓我們忘掉我們窺視到的可能性;我們將迫不及待回到我們忍不住跟隨的常態。然而,究竟該如何運用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我們其實可以抓住目前的陌生感受,做出新的選擇:
這次的疫情是很神奇的契機,我們從來沒收過這麼大的禮物。我不是指死亡,不是指病毒,而是一場「大停頓」(Great Pause)……明亮的光束穿透窗戶,請不要躲開。我知道光線太耀眼,眼睛會痛,我的眼睛也一樣,但窗簾被拉開了……偉大的美國即將回歸正常……〔但〕我懇請各位深呼吸,不要管震耳欲聾的噪音,仔細思考你想把什麼東西放回你的生活。我們有機會定義新版的正常,這是很罕見且非常神聖的機會(沒錯,神聖),我們可以拋掉垃圾,只加回適合我們、讓我們的生活更為豐富、讓孩子更快樂、讓我們真心自豪的事物。
然而,這種人生中「什麼事最重要」的討論,永遠有一個陷阱:我們通常會想給一個很龐大、聽起來很厲害的答案。你開始感到有責任把時間用在極度重要的事情上,比如辭去辦公室的工作,成為人道救援工作者,或是成立太空飛行之旅的公司。萬一無法做這種偉大的工作,你會感覺過不了極度有意義的生活。在政治與社會改變的層面,你很容易覺得只有最具革命性、能改造世界的目標,才值得努力。只要全球暖化或收入不平等的問題沒解決,把時間用在其他事情上,不具意義,像是關懷失智親戚,或是擔任地方社區花園的義工。換成新時代運動的語境來講,「天降下了大任」,每個人生下來都有宇宙級別的人生目的,宇宙渴望我們找出這個目標並加以實踐。
這就是為什麼在本書旅程的最後一個階段,我要先直言不諱地告訴大家一個事實,聽起來儘管刺耳,但出乎意料令人鬆了一口氣:你拿人生來做什麼,其實根本沒那麼重要。你用你有限的時間做什麼,宇宙真的一點都不在乎。
※ 本文摘自《人生4千個禮拜》,原篇名為〈全球疫情暫停時刻〉,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