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from Flickr CC by Matt Stabile

泰戈爾不只是詩人,更是印度的靈魂

文/王薀老師

泰戈爾

泰戈爾這個人,他的一生中自然有他文學上的地位,尤其在印度,他是許多印度人的精神支持者,甚至於印度的文壇視他為印度的靈魂。說他是全方位的全才,一點也不為過,他除了是詩人以外,也是一位多產的作家,在印度極為活躍,也推動了許多有益於印度人民的社會運動,在藝術和其他方面的造詣也非常地深,印度的國歌也是由他所創作出來的。仔細去研究過,在他所走過八十一年的生命裡,他為世界文壇也做出了不少的奉獻,例如他的五十幾部詩文集,還有散文、小說方面也寫下了十二部之多,至於短篇的小說集也多達上百部。在創作文學作品之餘,他同時也為印度寫下了兩千多首著名的歌曲,畫作方面自己隨興所作的便有一千多幅之多。像這樣子的成就,在當今世界文壇上,也可說是後無來者……。

和許多知名的作家一般,他的家人並不希望他把所有的生命重心放在文學和藝術上,特別是他的父親認為以他的智慧和口才,足以成為一名極有才幹的律師,最終他還是按照自己的興趣到英國學習英國文學以及音樂,只不過他熱愛自己的祖國,習慣印度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在英國求學的那段時間,對泰戈爾而言,雖說平添了許多西洋的知識與智慧,但是對於英國人處事的方式以及文化背景,他一直覺得待得愈久,心中的壓力就愈大,最後終於還是下定了決心,在一八八零年毅然決然地睽別結束了在英國的求學生涯,回到了他的國家印度。從小就土生土長於印度的他,早已習慣了印度人的思想和文化,尤其對於印度的湖光山景和大自然的旖旎風光,一直是泰戈爾縈繞心頭的,所以當他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時,那種狂喜,外人是無法理解的。除了對大自然的熱情,泰戈爾最牽繫的便是他的子民,他看到許許多多的農民受到疾病的侵襲,但卻又苦於經濟上的匱乏,始終無法擺脫貧困的生活,因此泰戈爾經常會找農民們聊天,希望可以紓解他們的心靈,幫助到他們的現實生活。為了拯救無錢醫病的民眾,他除了經常性地幫這些貧苦交加的印度人民,他自己還投注了極大的心力去尋找印度古老的傳統醫學,為此他竭盡所能地去學習印度的醫學。居住在他住所方圓一切處的百姓,只要有任何身心方面的病苦,求助於泰戈爾,無論是清晨或夜晚,只要民眾有需求,泰戈爾都會義無反顧、當仁不讓地視為己事、切身事處理,無論白天與夜晚,鄉民們經常會看到泰戈爾身上揹著醫藥箱,辛苦地穿梭奔波於鄰里中,為百姓們治病,有時也和病患聊天、打氣,希望藉由自己的一己之力,去輔助那些渴望被照顧的同胞們。

哥白尼

哥白尼為了研究這檔事,不知花了多少歲月跟時光,並且要戰戰兢兢地深怕被發現,掖著、藏著當作讓它酸在腸肚中,把自己的思想理論一直深鎖在心中,這種發現所得,其實也是來自於整個國家、社會的氛圍,刺激到了哥白尼奮發研究的精神跟態度,才有日後的「日心說」公諸於世。之前,他是如何地不顧當時大局的反對,只因為他確信教會所主張的學說是錯誤的,對人是沒有幫助的,他完全是一股力挽狂瀾、義無反顧的態度在做他個人的研究,其它的他完全拋諸腦後。他把畢生所有的積蓄也投注下去,在所不惜,從未顧及自己連一張床的空間都沒有,最後是因為迫不得已,勉強才去當教員,維持僅有的生計,甚至他為了自己的理想跟真理,連他最鍾情喜愛的女子都割捨,目的只有一個,不想傷害這位女子。試想,任何人換成哥白尼的窘困現實狀態,以他的才學和專精,要獲得名利其實易如反掌,但他不顧自己一生的榮枯,默默無聞地把自己研究所得在他死後留給了後代人,這種心胸氣魄在西方的諸家中極難遭逢,他所發現的學說事實證明影響到整個後世的思想,並且也逆轉一般人對教會的觀感,無形之中也推波助瀾地讓人們知道自由的可貴,否則人們永遠都無翻身之日,並且世世代代都會受到教會的控制,成為刀俎魚肉般受人宰割,哥白尼的功德勝造一切浮屠。

本文介紹:
逆流而上:人生勵志五部曲》。本書作者/王薀老師;出版社/善聞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1. 重生-生命中都必須有一次
  2. 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