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者舉手】相信自己會好起來──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文/翁玉玲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是一本經典的心理諮商書,沒有教條式的刻板,將故事人物的情緒問題一個個拋出來求解,閱讀起來不感到乏力或壓迫,靜靜地從中體會故事裡主人翁的療傷之旅,也可能無形中療癒了你我。
當事人親自說出自己的看法
書中引用的諮商方式已經是改良後的方法,採取短期多次的輔導流程,當事人需是出於自願且必須知道自己需要怎樣的協助,諮商師才能對症下藥,若是被旁人拖著來,在不情願的狀態下,諮商師和當事人的「合作關係」將會受到嚴酷地考驗,讓諮商過程容易被外力中斷或打了折扣。諮商師蒼鷺口中回答蛤蟆先生的那句:要相信自己會好起來,終於打動了蛤蟆先生,讓他卸下了心防。
蒼鷺視看診當日蛤蟆先生的情況給予適當的方法,「情緒溫度計」就是其中一種:一分是糟透了,中間是五分,幸福則是十分。蛤蟆先生面對診療過程坦白相告,他開始述說朋友的過錯,還有自己面對外界評價時的感受,認為自己的悲傷和不自信都是來自於別人施予的挫折感,此時,蒼鷺選擇「溫和的聆聽和適度的回應」,表現了諮商者該有的「同理心」,讓他感到溫暖,得以慢慢從自述中思考、釐清自己的想法。
三種情緒狀態:父母、成人、兒童
蒼鷺堅持由當事人去思考、陳述自己的想法,諮商師的角色是從旁向蛤蟆先生適度給予專業的提點。首先,他提到蛤蟆先生當前的情緒狀態是「兒童自我狀態」,也就是人們常形容一個人「像孩子一樣」,並可分為「自然型兒童」和「適應性兒童」。他引導蛤蟆先生回想自己兒時的親子關係,因為和父母親相處時過於疏離,讓他沒有學習到日常要如何排解自己的情緒,解開心理癥結後,他感到較輕鬆自在許多。
接著,蒼鷺又用「可憐的我」(Poor Little Old Me)的PLOM遊戲來解釋人際互動關係,像是朋友之間上就是需要一方偶爾知道退讓或包容,才會減少衝突,並更進一步提到「父母自我狀態」,說明一個人的人格特質也有可能是從小受到愛挑剔的父母影響所致。最後,他告訴蛤蟆先生「成人狀態」是一個人人格自我狀態,總括出一般來說,人格特質影響的範圍:父母、成人、兒童,三種情緒狀態。
諮商師必須嚴守專業底線
然而,起初蛤蟆先生顯然不是很能認同自己應該學習「原諒」自己父母曾經對自己的不良影響,他開始暴躁和埋怨,並在下一次會面時試圖用故事說服諮商師,蒼鷺差點就陷入他的故事情緒裡。另一回蛤蟆先生則是在「心理地位」遊戲中直接對蒼鷺動怒,蒼鷺當下就果斷地停止諮商的進行。由此可知,諮商師必須掌握好自己的專業角色,採中立旁觀協助的立場較為適當,視情況調整和當事人的關係、嚴守專業底線,才能解除失控的危機。
當事人要突破心理或情緒層面的困難是一條艱辛的路,但唯有努力尋求解決之道,不逃避問題才能讓自己的身心恢復健康。作者希望更多人可以明白心理諮商並不是個不近人情的場域,在諮商療程結束後,當事人是可以將這段學習經歷用在調整自己與他人的情緒控管上,重拾美好生活。
以慢速閱讀,那些溫暖而平易近人的文字將發揮專業且撫慰人心的效果,《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寫出當遇到心理方面的疑惑時,可以採取那些方式協助自己或他人走出情緒低谷、揮別陰霾,作者的專業和關懷他人的心意也藉由此書持續至今,讓許多人因此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