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產的錢有多好賺?暢銷書《與成功有約》至今歷久不衰
文/潔絲.麥克休;譯/吳宜蓁
柯維的作品,雖然關於商業、提升生產力等內容上,完全符合二十世紀末的風格,但他的書中還有著更深、更古老的東西,不僅包含《聖經》的元素,還和我在本書中收錄的某些書籍有相似之處。
為了寫一篇關於美國自建國以來,歷史上各種工具書的博士論文,柯維花了數年的時間研讀數十本手冊、自我成長書,和快速致富書。而這項研究,將為他未來的著作《與成功有約》奠定基礎。
在寫書的過程中,柯維當作參考和標準的書籍,就是《富蘭克林自傳》。柯維渴望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所謂的「人格魅力」(character ethic),也就是他在富蘭克林身上看到的特質,包括正直、謙遜、忠誠、節制、勇氣、正義、耐心、勤奮、簡單、謙虛、恕道等價值觀。
有史以來最暢銷管理書籍之一
柯維在《與成功有約》中整理出的七個習慣,似乎特別參考了富蘭克林的十三種美德,兩者都提供了一個框架,幫助讀者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
前三個習慣和變得更獨立有關,柯維鼓勵讀者透過主動積極的態度為目標制定計畫,並教你如何實現目標;第三到第六個習慣,則教讀者在變獨立之後,該如何互相依賴,並在工作或社群中與他人合作。
最後,第七個習慣是「把鋸子磨利」,和富蘭克林追求道德完美的計畫很像,柯維告訴讀者,成長的過程不會中斷,而是一直持續,所以必須保持身體健康、懂得休息,並提升靈性,藉此不斷更新自己。
和本書中提到的許多作者一樣,柯維明確的告訴讀者,他的書不只是一本書,也是一種哲學,可以被反覆閱讀、不斷練習,並傳授給其他人。他寫道:「我建議你,不要把這當成一本書來『看』,別當成只讀一次就放上書架的東西。」他敦促讀者將此書想成持續變化和成長的一段過程。
柯維將新與舊、道德和金錢結合起來,因為引起大眾的共鳴,使《與成功有約》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管理書籍之一,賣出四千萬本,並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上待了兩百二十週。
和賀一樣,柯維之所以重要,不僅是因為他對這類經典所作出的貢獻,他還激勵了眾多成功人士追隨他的腳步,包含瑪莎.貝克(Martha Beck)和羅賓等人。柯維的影響在商界也非常明顯,許多通用語言,都源自他在書中推廣的詞彙,像是「雙贏」(win-win)、「主動積極」(proactive)、「統合綜效」(synergize)和「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等。
根據富蘭克林柯維公司(FranklinCovey)的資料顯示,即使到了二○二○年,光在北美地區,這本書週銷量仍高達五千本。成千上萬名讀者在網路上,發表對這本書的熱烈好評,許多人稱其為「改變生活的一本書」。
疾呼人人都可以白手起家、走向成功
《與成功有約》表面上在教導讀者如何成為領導者,提出一種既具道德、又高效能的美國個人主義。一個「好美國人」的故事,必備的設定就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領導者,每個人內心都想成為英雄。
柯維為數百萬人定義何謂成功,強化並更新了諸如自我提升、心態的力量,以及掌控自己命運的責任等觀念。《與成功有約》將資本主義和普世精神完美結合起來,並加入富蘭克林時代的思想和一九八○年代的成功信條,創造出完全屬於當代的白手起家者原型。
柯維的哲學,比傳統上的成功更為廣泛,他敦促讀者不要盲目遵循一系列步驟,而是重新審視他們的思維,不僅要質疑做過的事,更要檢驗他們過去如何看待自己與別人。透過這個方式,《與成功有約》也擴展了這種自助書的視野。
這本書首次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時,是一九九○年的秋天,但此書應該更像是一九八○年代的產物。《與成功有約》回應了一些在兩年前,也讓賀登上暢銷排行榜的焦慮感和文化變化,像是工作不穩定,和圍繞於工作和家庭的不安感。
與柯維共事近二十年的富蘭克林柯維公司副總裁,史考特.米勒(Scott Miller)告訴我:「這本書,剛好正中人們的下懷,當時讀者都在問:我該如何挽救我的婚姻?怎麼救我的孩子?如何拯救我的企業?我需要做什麼改變?」
與此同時,一九八○年代的保守主義,以及對一名歷史學家所謂的「對財富的加速慶祝」的渴望,讓越來越多人感覺到,他們也可以觸及那個時代自由流動的繁榮。雖然柯維的書並沒有明確闡述如何致富,但卻似乎迎合了某種年輕專業人士的需求。
如今,約七五%的《財富》世界五百大公司,每年都會花錢接受柯維領導力培訓。從這個數字,我們就能看出柯維擁有多大的影響力。就像《麥加菲讀本》除了教育數百萬名讀者之外,還教導了數十位總統和有權勢的生意人一樣,《與成功有約》也深深影響了許多塑造美國經濟的人。
強調提升個人道德
矛盾的是,柯維的書也能代表對當時商界領導人的批判。在一九八○年代,發生了內線交易醜聞,多家銀行倒閉,儲貸危機亦使美國金融體系岌岌可危。在論證道德領導力的必要性時,柯維似乎也意識到,目前商界缺乏的正是道德領導力。
柯維認為,道德領導力的基礎,建立於個人責任上。這本暢銷書的核心,根植於「你能控制自己的生活」這個美國神話。柯維和賀雖然有很多不同之處,不過在相信自己這方面,觀念卻非常相似。
賀鼓勵人們治療自己的生命,柯維則說,不管情況有多糟糕,人們都可以選擇如何面對。他並沒有踏入新時代的願景,認為自己是全能的,可以主動吸引好或壞的事物;相反的,他認為人類最強大的力量,就是能夠針對任何情況選擇不同的反應。
他甚至以一位罹患癌症的朋友為例,這位朋友在生命的最後幾星期,選擇寫下自己的人生故事,並為她的孩子錄製訊息。罹患絕症,可能是我們生活中最無法控制的事件之一,但柯維非常佩服她的勇氣。
這讓他想起納粹大屠殺的倖存者──《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的作者維克多.法蘭可(Viktor Frankl)的信念:對於發生的事情,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反應,並進而選擇我們的生活。即使在看似毫無希望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為自己創造出意義,透過這樣的想法,他試圖將力量歸還給人們。但同時,如此極端的個人責任,也是很沉重的負擔。
《與成功有約》中,很大一部分和痛苦有關,這邊說的痛苦,不是死亡和疾病,而是挫折及找不到意義的悲哀。柯維在書中提到的不安感,就是因為生活不僅缺乏確定性,還缺乏連貫性而引發;我們可能表面上是成功的,卻仍然感到空虛。
他的書,就像大部分的自助書一樣,並沒有為讀者提供幸福,反而提供了結構,一種在混亂的世界,強加凝聚力的方式。積極,是美國人心態的基礎成分,不過,這無情的樂觀主義,似乎正是導致美國人心中的不滿不斷滋生的罪魁禍首。
註釋
⑯位於美國西部的猶他州中第三大的城市。
※ 本文摘自《改變世界文化的13本書》,原篇名為〈現實很殘酷,心靈需要養生──《創造生命的奇蹟》、《與成功有約》〉,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