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靠運動調整身材,「溢出效應」可能讓我們吃得更多
文/保羅.多倫;譯/曾婉琳
我之所以會開始研究溢出效應,是因為當時正與英國政府合作設計能改變人們行為的政策。我取得一些相關數據,證實只要超市加大購物推車的前方空間,蔬果類的銷售量也會隨之提升。那位政策專家相當興奮地跟我分享這項發現,而我也很激動地問他,這些銷售量增長是否促進人們的蔬果攝取量。「這是什麼意思呢?」他問我。英國知名脫口秀主持人艾迪.伊薩(Eddie Izzard)曾講過類似的橋段,他冰箱裡的巧克力棒從來沒有放到壞掉過,卻老是沒空吃一顆梨子。那麼,這些增長的蔬果銷售量,可能只意味著更多的食物浪費。
不過,我們就假設至少有一部分的蔬果被吃掉了。我接下來的問題是:「吃了更多蔬果的人變得更健康了嗎?還是讓他們有藉口可以吃更多巧克力棒呢?」要注意的是,我們不會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不過,等你繼續讀下去,就會發現(正如我的發現)至少在英國,這幾年增加的蔬果攝取量可能導致人們體重不減反增,因為人們吃了一顆蘋果後,會(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鼓勵自己再吃一塊蛋糕。無論是為了展開研究和制訂政策,還是為了做決定,我們在把行為改變的鵝卵石投入池塘時,應該要一併考慮這顆小石頭可能激起的所有漣漪。
促進式、允許式及清除式溢出效應
為蒐集證據來回答這個基本問題,行為科學家馬特奧.蓋里茲和我提出一項概念架構,在這個架構內,我們能有系統地解讀各類型的溢出效應。我們先假設基於某種動機,人們會有意識或潛意識地接連做出兩個行為,且這兩個行為彼此間是有關聯性的,比方說(一開始是為了變得更幸福而)想要減肥。有了動機,第一個行為會導致第二個行為,而第二個行為可能符合第一個行為的方向,也可能背道而馳。為了減肥,你可能會開始運動,而運動可能導致另一個有助減肥的行為,比方說更健康的飲食方式。我們將這樣的狀況稱為促進式溢出效應。不妨搭配接下來的表格,會更容易理解。
不過第一個行為也可能引發另一個令體重增加的行為,比方說吃得更多。如果我們在做了一件「好」事之後想稍微犒賞一下自己,就會引發這種效應,我們稱為允許式溢出效應。
第三種是清除式溢出效應,是指為了恢復第一個行為所帶來的所害,而(有意識或潛意識地)做出的第二個行為。比方說,你下班後沒有運動,所以讓自己吃得健康一點。
最後,還有反促進式溢出效應,就好比說你一開始就放棄做運動,於是你心想「管他的」,所以也吃得不健康。

馬蒂歐和我做了一項對照實驗,試圖找出飲食對運動的影響。我們請倫敦政經學院的學生做登階運動,他們在 2 分鐘內要持續重複上下一個木箱。
學生被隨機分成四組:第一組學生每踏一步可獲得 10 便士;第二組學生每踏一步可獲得 2 便士;第三組會得到研究人員的鼓勵,在登階運動的 2 分鐘內,研究人員每隔 15 秒會為學生加油一次;第四組學生是控制組,他們只需在時間內完成登階運動,不會得到任何東西。
實驗結果發現,獲得金錢的學生,運動得更勤勞。第一組和第二組學生大約踏了 105 次;第三組和第四組學生大約踏了 90 次。每踏一步獲得 10 便士的學生,和獲得鼓勵的學生對自己的表現更滿意:以滿分 10 分來說,他們的滿意度比其他組高出 1 分。另外,四組學生對自己在登階運動消耗的熱量估算都很準確:20 至 30 卡路里。
接著是最精采的部分。在他們運動完後,我們為每一組學生都準備了三明治和點心,並且讓四組分開享用午餐。但他們不知情的是,我們默默地觀察他們吃了哪些食物。更準確地說,在所有學生離開後,馬蒂歐(他穿著一身帥氣西裝)會從垃圾桶翻出那些丟掉的三明治盒、巧克力包裝紙以及薯條袋。平均而言,那些滿意自己剛才運動表現的學生(每踏一步獲得 10 便士的學生,和獲得鼓勵的學生)攝取了 320 卡路里;而那些較不滿意的學生(每踏一步獲得 2 便士的學生和控制組學生)則攝取 240 卡路里。[29]
因此,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如果對「消耗卡路里」的活動表現越滿意,便會更容易想犒賞自己吃一頓「累積卡路里」的午餐。如果你攝取的熱量大於消耗的熱量,那麼靠運動減肥反而會讓體重上升。這也符合許多人的經驗,因為這正是單靠運動,不足以成功減肥的主因。
事實上,單次大量運動反而會造成接下來不運動的時間更長。有學者研究來自三所學校共 200 名學生,他們讓這些學生戴上測試儀器,以檢視學校安排的各種體育項目,是否會影響學生後續的活動力。實驗結果指出,在校運動量更多的學生,在家時休息的時間會比較長;而在校運動量較少的學生,在家休息的時間較短。[30]另一項比較走路或坐車上學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結果。[31]
註釋
[29] Dolan P, Galizzi M. Because I’m worth it: 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the spill-Over effects of incentives.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Incentives in Health. In press.
[30] Mallam KM. Contribution of timetabled physical education to total physical activity in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cross sectional study.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03; 327: 592-93.
[31] Metcalf B. Physical activity cost of the school run: impact on schoolchildren of being driven to school (EarlyBird 22).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04; 329: 832-33.
※ 本文摘自《設計幸福》,原篇名為〈幸福來自何處?〉,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