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們非中華料理,卻成為每間町中華必備「三神器」
文/北尾杜呂;譯/林詠純
如果炸豬排丼在某家店熱銷,其他的町中華餐廳也會跟著引進。這道餐點看起來受歡迎,總之就先試試看,要是不賺錢再停賣就好了,這類餐點絕對多不勝數,結果最得到大眾普遍接受的,應該就屬「三種神器」了。
但為什麼是炸豬排丼、咖哩飯和蛋包飯呢?原因依然成謎。歐姆蛋和茄汁雞肉炒飯去了哪裡?日式牛肉燴飯不行嗎?親子丼與雞蛋丼無法完全成為主流的理由是什麼?
我的推測是,這些類似的餐點都被「吸收合併」了。盡管提供非中華料理的餐點不是不行,但既然根基是中華料理,也不能漫無目的地增加種類。如果這些非中華餐點的主要任務,是讓今天不想吃中華料理的顧客、女性與兒童客群能有其他選擇,多少阻止顧客流入其他店家,那只需要最低限度的種類即可。
就這樣,經過了激烈的生存戰後,代表選手固定下來了,分別是丼飯組的炸豬排丼、家庭料理組的咖哩飯,以及洋食組的蛋包飯。
那麼,為什麼這幾道菜儘管不是中華料理,卻在町中華獲得了獨特地位而脫穎而出呢?這三道料理的現況又是如何?
炸豬排丼是活力的象徵
思考炸豬排丼的魅力時,只要想想看蕎麥麵店就能理解。我們在蕎麥麵店點炸豬排丼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大口咬下的肉感。只吃蕎麥麵太清淡,也很快就會餓,考慮到種種因素後,就從菜單中選出在丼飯類擁有最強活力的炸豬排丼。
在町中華也是同樣的狀況。點炸豬排丼是想要吃得爽快,說得更貪心一點就是想要吃肉。雖然中華料理的菜單中也有排骨麵(飯),但經過評估比較,考量到外觀上的魄力、日本人的熟悉感,以及吃的時候能夠一氣呵成不中斷這幾點,炸豬排丼還是略勝一籌。此外,即使與親子丼或雞蛋丼比較,炸豬排飯還是在力道方面占上風。因此那些飢腸轆轆、追求日式口味豪邁餐點的傢伙,全都會選擇炸豬排丼。
咖哩飯的萬能感與蛋包飯的性感
咖哩飯恰巧充分具備了町中華追求的強大力道。無論使用什麼樣的香料,咖哩都依然是咖哩。咖哩的強大,連味噌都不放在眼裡,如果在豬肉味噌湯裡加入咖哩粉,做出來的就是一碗咖哩,即使口味重之又重的韓式泡菜也不足以與咖哩為敵,而且咖哩還能充分發揮味噌與韓式泡菜的風味。
蕎麥麵與烏龍麵業界也動了起來。日式湯頭與咖哩的搭配相當出色,這種口味成為經典的「蕎麥麵店咖哩」,也帶來了咖哩烏龍麵之類的新商品。町中華也不落人後,顧客毫不抗拒地接受了加入拉麵湯頭的咖哩,於是咖哩飯就歡天喜地成為菜單上的一員。由於加入了湯頭,所以也和蕎麥麵店一樣形成了獨特風味。拜此之賜,即使出現許多咖哩專賣店,町中華也沒有互相競爭,或是遭到模仿。
咖哩也兼具機敏靈巧。不同於因為太過強烈、只能發揮單品功能的炸豬排丼,咖哩飯也能在套餐中大顯身手,譬如拉麵配迷你咖哩飯的組合。除此之外,咖哩還具備其他食物所沒有的優點,那就是幾乎沒有人討厭咖哩。如果有幾個人一組的小團體光臨町中華,有時不一定所有人都想吃中華料理。話雖如此,炸豬排丼又太油膩,尤其女性對丼飯的態度可能較消極。這時候就會爆發出這句經典台詞:
「啊,咖哩飯似乎不錯。」
就守備範圍如此之廣來看,咖哩飯說不定是超越拉麵的存在。
*
町中華的蛋包飯,或許是曾在洋食店工作的老闆沒想太多就推出的料理。我推測在咖哩飯出現的時候,蛋包飯就已經存在,但守備範圍沒有那麼廣。蛋包飯不是家常食物,想要做得好需要技術。作為一道外食料理,蛋包飯以穩定人氣為傲。讀者或許根據以蛋皮包覆著茄汁雞肉炒飯的造型,推測這道料理的目標客群是兒童或女性。我很喜歡蛋包飯,原本也多少抱持著同樣想法,但在町中華探險的過程中,我發現這是錯的。
蛋包飯是「三種神器」中最缺乏力道的料理。口味在整體町中華料理裡也屬於溫和派,在追求重口味的年輕人之間並不是那麼受歡迎。而對於高齡者而言,蛋包飯也不是那麼熟悉的味道,如果想吃口味溫和的食物,往往會選擇更清淡的什錦湯麵。至於女性與兒童,會來町中華的人數本來就很少。但就連未曾在洋食店工作過的老闆,也願意將這道很費工的料理納入菜單,若以消去法思考,能夠想到的理由,就只有大叔客群點了不少蛋包飯。
雖然難以置信,但我開始觀察後發現,四十到五十多歲獨自光臨町中華的顧客中,真有不少人是蛋包飯的擁護者。那些津津有味大口吃著町中華蛋包飯的,絕對是那些中年大叔。
※ 本文摘自《歡迎光臨町中華》,原篇名為〈「最強打線」與「三種神器」:奇蹟的菜單〉,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