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察覺,自己的發怒其實是遷怒

文/郭葉珍

若雲的鄰居在巷口看到,若雲的女兒跟一個男生吵架,還哭得很慘。隔天一早,鄰居就急著來按電鈴八卦。若雲一聽整個氣炸,當天女兒下班回家,就跟女兒大吵一架,說她眼光差、勸不聽,現在被甩活該。女兒一氣之下就搬出去住了。
因為女兒離家出走,若雲輾轉難眠,已經兩個星期都沒辦法闔眼。後來經由朋友介紹來找我,因為她聽說這個老師(也就是我)是「什麼丟臉的事都不會覺得丟臉」的人,所以她可以很放心地來講這件「丟臉的事」。

若雲說:「我早就告訴她,那種男人看起來就是很花、吃軟飯的。好啦,現在被人家玩一玩、甩了,真是活該。實在不曉得她為什麼要這樣作踐自己、丟自己的臉,而且才說她兩句就離家出走,真的是太不孝了。」

我說:「可以感覺到妳很生氣,畢竟妳都跟她說這男人有問題了,她還執迷不悟。」

若雲說:「但我也知道妳一定覺得我怎麼那麼狠,女兒都已經失戀了還罵她。可是我就是要罵!不罵,她不會醒的!」

我說:「其實我很能了解妳的心情。我可以跟妳分享我自己也差點氣炸的經驗嗎?」

若雲驚訝道:「老師也會有氣炸的時候?」

我說:「當然有啊!我兒子小學五年級時參加他老師的婚禮。那天我還慢慢地在走樓梯時,他已經跑到他們班的那一桌,抄起一杯不知是什麼東西的飲料,咕嚕灌下肚。等我發現那是紹興酒時,已經來不及了。

酒精很快發作,我兒子一會兒就站不住,出現很不舒服的樣子。這時我聽到隔壁桌的老師們竊竊私語,說虧我還是個大學老師,怎麼會讓小孩喝酒?聽得我當場氣炸了,立刻把兒子架上車。回家路上,兒子跟我說:『媽媽,我好難受,整個身體都要燒起來了。』

我是那種很有同理心的媽媽,平常我一定會出聲安慰。可是當時我真的氣炸了,如果開口,一定會講出很難聽,而且不能挽回的話,所以我選擇默不作聲。看到我如此反常,兒子沉默了一下說:『媽媽,妳知道我不曉得喝這個東西會讓我很難受嗎?』我說:『我知道你不曉得喝這個東西會很難受。』然後,兒子問我:『那妳為什麼這麼生氣呢?』

兒子的問題問倒我了。他說得有道理,我為什麼要生氣呢?可是我當時真的非常生氣,所以我告訴他:『請你給媽媽一點時間,我現在還是很生氣,等我冷靜一點再跟你討論。』回到家以後,我讓兒子上床休息,自己則思索了一下,為什麼會這麼生氣?

後來我冷靜地想,發現這件事也不全然都是壞事,讓他痛一次,他以後就不會那麼衝動,不會再搞不清楚是什麼東西就喝下肚。如此一想,我還有什麼好生氣?而且老實說,我覺得自己應該是氣,被說大學老師怎麼把孩子教成這樣,又因為我不能去跟那些人理論,所以才遷怒到孩子身上。

換句話說,我其實是在生氣那些笑我的人。妳覺得妳到底在氣女兒什麼?」

若雲說:「我氣她作踐自己,也不聽媽媽的話。」

我說:「如果今天是妳自己聽到她在房間裡哭,然後小女兒跑來說姊姊失戀了。妳還會覺得她作踐自己,還會這麼生氣嗎?」

沉默了好久,若雲終於開口:「那鄰居是八卦製造機,她講話的口氣,好像我女兒被人騙色騙身才會哭那麼慘,所以我才整個氣瘋了。可是人家是『好心』告訴我,我又不能對她發脾氣。想到女兒不聽話搞到自己受傷,想到鄰居八卦的嘴臉,再想到鄰居去跟別的鄰居八卦,表面上可憐我女兒,實際上卻是在笑我不會教小孩,我就忍不住憤怒了。」

我說:「我了解了。所以妳真正生氣的是鄰居,其實妳是很心疼女兒的。」

若雲說:「但她不聽話、作踐自己,我也是很生氣。」

我說:「這樣吧,讓我們來談談人是怎麼學會分辨好人還是壞人的?」

若雲說:「我知道妳要說什麼。我很聽我爸媽的話,所以我嫁的先生很好。」

我說:「那有沒有可能,有些人學習的歷程不一樣,必須親自去體驗而不是聽從指示?」

若雲想一想,說:「也是,或許有些人真的就是要自己去摔、自己去痛。只是,妳知道……女孩子要是被騙……可能以後會被結婚對象給嫌棄……」

我說:「妳女兒如果真要嫁這種先生也太可惜。會去嫌棄一個人的生命經驗,這種人的格局也太小了吧?」
若雲說:「但想想她真的好可憐,聽我鄰居說哭好慘。」

聽得出若雲的不捨,我說:「想打電話給女兒嗎?跟她談談妳今天找我談話的心得,或許晚上會比較好睡喔!」

若雲點點頭。

人在暴怒時,要先勒住舌頭、hold 住手,冷靜一下,想想你真實的情緒是什麼,這樣才不會錯殺無辜,也才不會讓情緒變成親情的殺手。

※ 本文摘自《做孩子需要的媽媽,就好》,原篇名為〈究竟在生誰的氣?〉,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