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大人們要年輕人待在溫室裡,又吐著舌嫌棄一代不如一代

文/朴庭漢、李相穆、李洙昌;譯/莊曼淳

「最近的年輕人真是沒魄力。想當年,我那個時候啊……。」
「最近的人根本沒毅力,應該要吃點苦才對。一個個都是溫室中的花朵。」

說出這種話的「大人」之多,這段日子以來已經看到膩,現在應該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了。

五、六十歲,或是更早的世代在度過青年期的時候,在經濟上非常困苦。簡單來說,就是較難養家餬口的時期。

經歷過戰爭的世代,不得不解決眼前的三餐問題;而他們的子女為了家人的溫飽,千里迢迢前往遙遠的異國,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他人反感的工作。然後,正當那些子女覺得生活有點改善的時候,又得面對 IMF 金融危機。我承認,「大人」們當時就算面對試煉,也像雜草一樣撐了下來,沒有被打倒。

其中也有吃得比別人少、睡得比別人少,卻比誰都更努力打拚,最後取得成功的人,也就是所謂的「麻雀變鳳凰」。他們如今坐在高位,給予「跟著我這麼做,你們也能成功!」的建議,並居高臨下看著我們。藉由「成功人士的 N 種法則」等帥氣詞語闡述各自的成功故事,同時也把自己包裝成神話以及人們的夢想。

不要誤會。筆者不是因為我們也有可能成為人中之龍,所以想說服大家去照他們的話做。筆者是想談談那些龍除了腦中的如意珠,還做了什麼。

在那個時代,「大人」們也都是無數隻夢想著一躍龍門的鯉魚。他們拿自己生活過的那條凶險又充滿活力的「溪流」,和現在進行比較。與當時相比,現今二、三十歲年輕人生活的環境,是非常豐足和平的「溫室」,應該要懂得心懷感激。沒錯,我們如今已沒有必要為了適應外部環境,努力出生入死。於是,我們在尚未得知溫室外世界的狀況下,「順利地」長大了。

好了,那麼那一座溫室,是誰打造的呢?

讓我們回想一下學生時期。

大多數的父母和老師總是忙著把他們那個年代的成功方程式,代入我們的人生之中。

「只要用功讀書考上好大學,就能找到好工作,賺很多錢。」
「如果考上好大學,就會有一堆帥哥美女排隊等著跟你交朋友。」
「你們啊,大學比起選系,選校更重要。」
「所以,你們不要擔心,只要照著我們的安排用功讀書就好!」

上一世代的人把我們關進溫室裡,讓我們安全長大。然而,這反而成為妨礙我們成長的原因。偶爾鼓起勇氣,想要逃離溫室的蜥蜴們,便會被貼上「小混混」或「痞子」的標籤。接著時光飛逝,爬出溫室之後,卻被他們吐著舌嫌棄道:「最近的年輕蜥蜴,為什麼都這麼軟弱無力?」難道他們沒有想到,我們是被他們關起來的嗎?

對溫室裡的我們來說,不曾擁有找尋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的機會。只能分成擅長國、英、數和不擅長國、英、數──擅長的事必須在國、英、數裡面尋找;不擅長的也只能從國、英、數的範圍內挑出。

學生時代時,以為像這樣跟隨父母和老師的指引,就算不算成功,至少可以過得平凡又幸福。於是大家的學生時期都在相似的框架內,遵守著紀律並用功讀書,然後通過入學考試,進入大學就讀。連考上哪個科系會學到什麼、未來又能從事什麼職業都不太清楚,只是把分數符合的,或是聽說未來工作比較好找的科系填上申請表。擅長數學的朋友就算不知道那個科系在做什麼,還是會選擇就業比較順利的理工科;而數學不太好的朋友,則會選擇工作還算好找的商學領域科系。

直到實際上了大學後,才開始覺得這條路好像不是己想走的。然而想要鼓起勇氣忽視這段十年以上的歲月,去尋找新的出路,並不是那麼簡單。

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我喜歡的事究竟是什麼呢?

學生時代的我們,沒有機會自行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每個漆黑夜裡,忙著在點了燈的K書中心假裝用功,而這種內心的疑問卻因為明天要交的數學作業,被我們越推越遠。

大人們總是說,只要照著他們決定好的路走就可以了;他們還說,聽大人的話絕不會有一丁點壞處;乖乖聽媽媽的話,就連睡覺時也會有好事降臨。然而,我們從未想過那條路,實際上是不是真的適合自己。我們並未被給予探索其他出路的機會,也無法為了尋找新的道路,在途中拿著指南針改變方向。因為沒有改變路線的機會,如今還會費盡心思否認其他道路的存在。

「其他道路如果通往懸崖,該怎麼辦?目前為止走的這條路也不怎麼差,有非得找尋其他道路的必要嗎?」

失去方向感的蜥蜴們就像這樣無比畏縮地活著。我們能做的,只有用嘴巴吵鬧而已。

如果把自己經歷過的「成功方程式」強加於他人身上,這樣的人無關年紀,都會成為「老頑固」。

成年的蜥蜴們度過了必須抵擋急流的艱辛生活。然而,在溫室中成長的年輕蜥蜴們,也是在溫室中,各自經歷過激烈的競爭才活了下來。

※ 本文摘自《我已經夠努力了,你還要我怎麼樣?》,原篇名為〈溫室裡的蜥蜴〉,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