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諾蘭給美術總監的任務:絕對不能「為了好看而設計」
文/格倫.威爾登;譯/劉維人
諾蘭導演首創先例,讓影片自己說話,以情節回答下列兩個大問題:
- 「蝙蝠俠為什麼要當蝙蝠俠?」
- 「為什麼他有辦法當蝙蝠俠?」
這兩個問題牽引出許多問題。為什麼布魯斯要選擇蝙蝠裝?為什麼他要執著於伸張正義?為什麼他堅持不殺人?他那些蝙蝠裝備又是哪裡來的?
傳統上,超級英雄故事都把這些設定視為理所當然,不會去討論。提姆.波頓和之前的法蘭克.米勒曾經分別用「因為蝙蝠俠是個偏執的傻瓜」和「因為蝙蝠俠實在很有錢」來打發這兩個問題,但諾蘭與葛爾卻花了非常大的力氣,讓觀眾看見蝙蝠俠的面罩下隱藏著怎樣的脈絡與緣由。在諾蘭的電影中,布魯斯在拜入拉斯.奧.古6 門下修行的過程中,克服了心中對蝙蝠的恐懼,迎來了《蝙蝠俠:開戰時刻》最為著名的一個鏡頭:在發現了蝙蝠洞之後,他昂然站立在環繞翻飛的整群蝙蝠之中。
接著,年輕的布魯斯.韋恩嘗試對殺死雙親的兇手復仇,然而他的仇人卻被高譚市的腐敗象徵,黑社會大老卡麥.法爾康(Carmine Falcone)麾下的殺手搶先一步殺人滅口。布魯斯吃到苦頭之後決定不被高譚的腐敗之心所吞噬,他捨棄了私刑復仇之路,決定要做一件其他人全都做不到的事:追尋正義。
美術必須實用取向
而在解釋蝙蝠俠的裝備這件事上,諾蘭請編劇葛爾在劇本中寫下很多句台詞,分別解釋了每個蝙蝠道具是從哪些軍火轉變而來。這些對話的節奏都很簡短有力,甚至簡短有力到帶著一種滑稽的男人味。例如,在講新版蝙蝠索時這麼說:「氣動式磁力鉤爪。單一纜線,最大承重三百五十磅。」還有蝙蝠裝:「雙層克維拉(Kevlar)纖維,附強化護膝護肘。」這些說明句子猶如鏗鏘有力的金屬銜接環,接在蝙蝠俠的每一種道具之後,而這樣的改變在蝙蝠車上尤其顯著。
或者說,顯著過頭—他們把車名換了,改叫做「蝙蝠戰車7」(Tumbler)。「蝙蝠車」(Batmobile)太容易引人想起過去螢幕上那些「坎普」、「華而不實」、「荒謬好笑」的回憶。片中的蝙蝠戰車是諾蘭最早發給美術總監處理的第一個任務,他希望用這台車象徵片中全新的審美觀。「觀眾可以從車子的造型與氣質上瞥見全片的敘事風格。」諾蘭說。他不斷要求團隊讓影片中的每個東西都走實用路線,絕對不能出現任何一個「為了好看而設計」的元素,這樣才能再創造出一個「嚴酷、骯髒的真實世界」。
因為考慮到在之前的作品中,沉默陰鬱的蝙蝠俠經常會被反派搶走光彩,編劇葛爾於是在諾蘭的弟弟強納森・諾蘭(Jonathan Nolan)協助下,交出七份不同的劇本草稿,每一份都將焦點集中在布魯斯.韋恩身上,並盡量縮短反派上鏡頭的時間。同時,他更在片中把蝙蝠俠的功夫塑造成角色最重要的形象,對布魯斯的武術修行多所著墨。當然,這麼做一定有其代價:蝙蝠俠卓越的偵探能力消失了。
蝙蝠俠必須有中心思想
在強調蝙蝠俠武術技巧的同時,導演諾蘭在刻畫道德信條的部分也沒少下功夫。之前的提姆.波頓完全違反了蝙蝠俠堅持不殺對手的信念,而喬伊.舒馬克則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諾蘭則不去迴避這部分,在本片將布魯斯.韋恩和拉斯.奧.古並陳,讓我們能清楚看見兩位角色的差別。布魯斯在影武者聯盟(League of Shadows)受訓時的最後一道試煉,是處死一個行竊時殺了人,而且看起來非常像殺死布魯斯雙親仇人的罪犯。那是個十分重要的環節,讓編劇能夠道出蝙蝠俠的核心本質。面對最後一道試煉的布魯斯,與自己復仇的意念正面衝突,並且完全屏棄了復仇這條道路,也與他的夥伴影武者聯盟從此分道揚鑣。諾蘭讓我們看見布魯斯決意一個人踏上征途的瞬間,這位未來的蝙蝠俠在此刻意識到自己必須「成為某種象徵性的存在」,而且不僅是要將恐懼烙印在犯罪者的心中,還必須成為一個剛正不阿、無人能敵,擁有偉大目標的英雄,激勵高譚市民的心。
當時來試鏡蝙蝠俠的演員有八個,包括亨利.卡維爾(Henry Cavill)、傑克.葛倫霍(Jake Gyllenhaal),以及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不過最後獲選的人卻是身形比較單薄,下巴線不太方的搶眼年輕演員克里斯汀.貝爾。從波頓、舒馬克到諾蘭,電影中的蝙蝠裝雖然經過幾次改動8,但總是會給演員一種特殊的感覺:「戲服脖子粗得像是拳王泰森……這件衣服看起來不太像衣服,更像隻黑豹,穿著它的人會自然而然有對野性的雙眼,彷彿隨時都準備好撲擊目標。」此外,做得太緊的蝙蝠面罩還讓貝爾只要戴超過二十分鐘就會開始頭痛,但他決定把戲服的這兩項特色融入扮演之中,在劇中發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怒嚎。這些怒嚎讓觀眾感到不可置信,甚至在戲院中嗤笑,也讓許多評論者覺得相當詭異。
克里斯多夫.諾蘭的蝙蝠俠電影三部曲中,蝙蝠俠有三種不同的身分:第一,有著令人喘不過氣的怒火,散溢著緊張狂野氣息的變裝英雄;第二,一個私下不斷尋找自我道路與目標的人;還有第三個,公眾場合中的布魯斯.韋恩,一個無所事事的淺薄傢伙,整天放任自己活在飄飄然的享樂之雲上。飾演蝙蝠俠的貝爾俐落地分別刻畫出這三個身分。
二○○四年三月四日,華納總裁傑夫.羅賓諾夫(Jeff Robinov)宣布《蝙蝠俠:開戰時刻》已於冰島開始拍攝。全片完全不使用第二工作組9,以這種巨型大片來說相當罕見,每個鏡頭都由諾蘭和攝影師親自打造。
在消息公佈的同一天,電影製作團隊也接到了一個消息。他們發現世界不一樣了。網路世紀從此將改變所有電影的拍攝過程—尤其是他們手中這部片:因為網路上出現了《蝙蝠俠:開戰時刻》的電影劇本。
註釋
6 漫畫中都寫成Ra’s al Ghul,但在諾蘭的電影中「al」的字首為大寫,寫成Ra’s Al Ghul。
7 編注:中文版電影仍譯作蝙蝠車,但為了與過去的「蝙蝠車」(Batmobile)區別,在此將Tumbler翻作「蝙蝠戰車」。Tumbler在電影中為韋恩公司旗下的一間高科技軍事公司的名稱,意為「不倒翁」。
8 到了諾蘭三部曲,蝙蝠俠的戲服已經可以讓克里斯汀.貝爾戴著面罩轉頭了(譯注:在《黑暗騎士》片中,貝爾扮演的布魯斯.韋恩要求韋恩企業的高層盧修.福克斯(Lucius Fox)幫他準備了一套可以穿著轉頭的新蝙蝠裝)。
9 譯注:second unit。一組完整的製作團隊,通常負責拍攝不需要導演或主要演員在場的部分。
※ 本文摘自《黑暗騎士崛起》,原篇名為〈BATMAN BEGINS BEGINS《蝙蝠俠:開戰時刻》行動開始〉,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