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from Flickr CC by Frederic C81

唯有願意接受脆弱的自己,才能變得更堅強

文/蔡維鋼

後來我們才知道,有些事情從一開始就已經大錯特錯,就算用對方法,問題也無法解決。然而這樣的體悟,或許不是青春正盛、I want to play a game的危險心靈能夠了然於心,輕易接受世道無情,明白許多事情可能早就已經來不及了。

水森走向公園那天,夜涼如水,草木無聲,只有正在上演「死亡遊戲」的公園中央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氣息,才能看見世界運轉的軌跡。來到這裡的少男少女全是無法融入現實世界的人們,因為他們發現,這個世界好像不管說什麼或做什麼,都會輕易被出征、被攻擊、被斷章取義、被公審到自暴自棄,於是丟失了希望,喪失了夢想,變得越來越不會表達自己,而「廝殺」就成了彼此唯一的溝通方式與發洩管道。

激烈的戰鬥顯現出他們極端封閉的人際關係,但這一場又一場宛如《魷魚遊戲》的血腥殺戮,其實並非真的在互相殘殺,因為就算死了也能復活,這樣的設定,不禁讓人想到電影《頂尖對決》中的魔術師Angier,因為他每晚都要為他的追求付出死亡的代價。但問題是,不管是小說或電影,為什麼都要透過「死亡」來成就心中所想?它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日本有項研究指出,當兩條魚在打架時,腦中的基因運作會漸趨相似,而這場「死亡遊戲」的用意,或許就建立在相似的基礎上。現代的覺醒肇始於「自我」的追求,但做自己卻也成了人類痛苦與孤獨的根源,越是孤獨的人內心其實越是彭湃洶湧,而一個人也只有在了解自己的不足、願意接納自己的脆弱時,才能變得更堅強。

這場深夜的「死亡遊戲」是對成人世界的反動,也是一個正視你我內心黑暗的過程。用「廝殺」面對自己,用「戰鬥」同理他人,脆弱沒關係,戰敗也無所謂,因為只有勇敢面向死亡才能徹底重生,這就是我們需要這場「死亡遊戲」的原因,就是我們存在於世、生而為人的意義。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我們需要死亡遊戲:

  1. 成為班上邊緣人以後,最可怕的是會將「放棄自我」合理化
  2. 邊緣人其實是一種個人主觀的心理感受,而不是客觀的表面現象
  3. 睡吧,睡吧──給受傷的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