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E書】跨時代想像力大拚場的地點:地獄
Photo Credit: Unsplash

【一週E書】跨時代想像力大拚場的地點:地獄

文/犁客

如果你在出入寺廟時有興趣翻翻廟裡免費提供的「善書」,可能注意過有本書叫《地獄遊記》,或者是它的姊妹作《天堂遊記》等書。有些時候,這幾本書也會出現在例如醫院等候間、里民活動室之類地方,有些時候,你還會發現它們有改編的漫畫版本(其實,它還有泰國製作的動畫版本)。

《地獄遊記》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作品──書中以「楊生」為第一人稱主述者,濟公每晚領其魂魄遊歷地獄十殿,整本書就由楊生的遊歷見聞及與濟公的對答組成。事實上,《地獄遊記》的作者叫楊贊儒,原來是個道教鸞生(就是讓神明附體的乩身),然後歸依了佛教,然後又歸了密宗,然後自稱信仰融合孔、老、顯、密,推廣有機農業和飲茶文化,成了多處寺院,接待過進行Long Stay行程的前總統馬英九,最後,2011年,因為性侵案入獄了(嗯)。

楊贊儒本人信仰宗派改來改去最後自創一派的狀況不算少見,許多利用宗教名義騙錢度日的傢伙都這麼搞過,真正有意思的不是這騙徒本人,而是他寫的《地獄遊記》。

佛教裡提過地獄,但早期說法一大堆,最後才比較統一,在幾種說法裡,最有名的說法叫「十八地獄」,有「八火獄、十寒獄」或「八熱地獄、八寒地獄、遊增地獄、孤獨地獄」種種分法;中國民間信仰採納了「十八地獄」,但後來逐漸「本土化」,發展成「十八層地獄」,還有「十殿閻羅」等等官制,已經和佛教說法完全不同。楊贊儒的《地獄遊記》不但混合了佛教、道教和民間傳說,還自創了不少與傳統教義不完全相同的解釋,幾乎自成一家。台灣自認信奉佛教或道教的信徒,對信仰的認知其實常常混雜佛教道教和民間信仰,讀《地獄遊記》可能不覺得怪,但廟方會把它當善書放在廟裡推廣,這就很奇妙的──表示要嘛廟方根本沒讀內容,要嘛就是他們讀了但也沒發現楊贊儒寫的根本不對勁。

不過,這種狀況不是只發生在現代的台灣。就像前頭提到「佛教對地獄的說法一開始不統一」這事一樣,宗教裡頭許多東西都不是一開始就固定下來的,歷代神職人員的解釋、藝術家的詮釋、政治局勢的影響等等,都會讓它們產生變化;而在許多揣度與想像當中,「地獄」一直是比較有意思的題目(真的,一樣出自楊贊儒的手筆,《天堂遊記》相對之下非常無聊)。

「地獄」的地理位置會在哪裡(其實美國密西根州有個小鎮就叫「Hell」)?長什麼樣子?有哪些區域和可怕物事?由誰負責管理?但丁筆下的地獄和希臘神話當中的地獄完全不同,印度教裡的地獄和神道教裡的地獄根本就是兩回事,當然,對地獄大多數的想像都會有極凍或極熱的酷刑和陰森恐怖的氣氛,但除此之外,所有人加在地獄上頭的其他細節,根本就是想像力大拚場──如果這人能把自己的想像寫出來,那就很精采,能畫出來,那就更好看。

地獄地圖》蒐集了古今中外各種這類想像力大拚場的藝術作品,深入淺出而且幽默地闡述由來及背後故事。其實與其說它是「地獄的地圖」,不如將其視為這些歷史人物心靈的反射──他們把自己的善惡美醜價值觀加上自己生活的時代,想像出一個不存在但實際的所在,那裡將折磨有罪的靈魂,但卻也透出某種誘人一探究竟的魅惑。

▶▶看看【靈魂歸處的終極解答,首次揭開死後世界的神秘面紗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

延伸閱讀:

  1. 觸到你心裡軟軟的或痛痛的某個部位
  2. 認識他真正的收獲不是認識一個有很多酷道具的有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