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瑞典上國文課,總能聽到老師對學生說「抓緊紅線!」
文/吳媛媛
記得我在上瑞典高中國文課的時候,班上有個同學很會模仿我們的老師。他常常學老師指著同學的作文,搖著頭說:「你這裡紅線斷了!」學得維妙維肖,每次都讓大家哈哈大笑。
當國文老師遇到文脈結構沒有條理的文章,到底要怎麼和學生解釋問題癥結,總是讓老師傷透腦筋。我發現瑞典的國文老師常常用視覺化的方式讓學生掌握文章結構的概念。從小學開始,瑞典學生就學習在寫文章的時候要把「紅線」抓好,從頭到尾都不能斷掉。這條「紅線」就是前後文意的承接和推移,作者要確保每一個句子和句子之間,段落和段落之間具有承上啟下的關係,不能橫空飛來一句不相關的話,也不能唐突變換話題。
把紅線抓緊有兩個步驟,第一是在寫作文之前先整理思緒。在這個步驟,老師會請學生畫一張「心智圖」,把腦海中想到的要點都攤開來,然後整理排列這些要點,確定內容不脫離核心。第二,就是把這些要點串連起來,這時學生要學習使用各種連接語意的工具,這些工具包括了連詞(此外、儘管、然而、只要…),副詞(偏偏、幸虧、竟然…),介詞(根據、除了…)。還有常用的短句,比方說「首先」、「其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意味著」、「換句話說」、「根據以上陳述的事實」、「總而言之」等等。老師在給學生一個寫作作業前,通常會提供學生一個適合該作業的「工具庫」(連接語意的詞句庫),讓學生從中挑選應用。
不只是寫作,在閱讀文章的時候,也得一直意識紅線的存在,老師常常用幻燈片將文章投射在白板上,和學生一起用紅筆畫線並圈出文中那些用來連接語意的工具。此外,同學們也要交換閱讀對方寫的文章,互相檢查和討論紅線有沒有斷,如果斷了,要怎麼接起來?
每個學生的資質、家庭環境都不同,班上總有一些學生已經從家庭和成長經驗中獲得了較高度的語言能力,抓著紅線對他們來說可以說是輕而易舉,甚至是理所當然的事,而這樣的學生基本上就不需要老師過度操心,也不需要過度嘉獎。老師可以花更多心思在那些更需要的孩子身上。
抓紅線的練習從瑞典小學開始,直到高中甚至大學,「抓緊紅線!」仍是老師常對學生耳提面命的一句話。而到了高中,學生們也多少都具備了承接文句和段落的能力,準備好進入更深入、複雜的閱讀和寫作練習。
※ 本文摘自《上一堂思辨國文課》,原篇名為〈文脈的可視化:躍於紙上的色線和色塊〉,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