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孩子拒吃午餐,德幼兒園老師淡定回:我猜你可能現在不餓

文/莊琳君

以德國幼兒園的早午餐和點心時間為例。我們幼兒園的習慣是早餐由家長各自準備,而午餐我們則會固定向採用有機蔬果的餐廳訂購,由專人定時送餐點到幼兒園。我剛到這所幼兒園工作時,在觀察某個孩子的飲食喜好一陣子後,曾經向孩子的家長建議:「他早餐盒的蔬果棒每次都沒吃,只吃餐盒裡的麵包,要不要考慮換些不一樣的早餐呢?例如優格?」

「我知道他很有可能不會吃,」這位德國媽媽聳聳肩笑著說,「但我不會放棄的。」

她的堅持讓我明白一件事:我們可以留有空間讓孩子做選擇,但是不能過度在乎孩子飲食喜好,而放棄均衡營養攝取的目標。孩子若從小只被餵食偏好的食物,自然很難養成好的飲食習慣。

德國幼兒園裡的午餐內容是統一由老師先篩選過,我們幼兒園每隔一週是素食週,該週每天提供素食午餐,非素食週也是一週最多三天有肉食。午餐時,兩歲以上的孩子可以自行取用主餐分量,前提是要吃完。萬一剩很多沒有吃完,幼教師不會硬性強迫孩子完食,只是那天孩子就不再享有「自由拿取」的權利。配餐的沙拉和蔬果也放在桌上任孩子隨意取用。當孩子吃完後再要求第二份主餐時,老師會要求他們至少吃一根蔬果棒或一口沙拉,不能只挑主餐吃。孩子若堅持不要吃,我們不會強迫進食,不過他們也就不會得到第二份午餐。

我也遇過有些孩子不吃不合口味的主餐,一直啃著蔬果棒來止餓,甚至有孩子執意不進食,來表達對午餐的失望。遇到這類情況,德國老師們也只會淡定地說:「我猜你可能現在不餓,沒關係,你可以等到點心時間,也許會有你想吃的東西。」

在台灣工作時,我常看到幼教師身旁總是站了兩三個吃飯特別慢或是挑食不吃的孩子,老師們總是煞費苦心要孩子把討厭的食物吞下肚,因為家長會怕孩子挨餓,忍受不了孩子一餐沒吃。

然而,如果讓孩子養成良好且均衡飲食習慣才是最主要的目標,我認為比起讓孩子半吞半吐地吃下大人決定的分量,不如試著讓孩子自己決定午餐內容有沒有難吃到寧願餓上一頓,或挑戰吃個一口青菜嘗嘗味道,但是吃多少自己決定。拿多少吃多少,孩子會更容易接受不同食物,也會因此內化「珍惜食物」的習慣。另一方面,家長和老師也可以把相對簡單的備餐工作分配給孩子,所有過程中的辛苦付出和汗水,一點一滴都會引導孩子去珍惜。

我記得小時候媽媽偶爾會做蛋糕,那時家裡還沒有自動打蛋器,做了幾次後媽媽跟我們四個小孩說:「一個人做太累了,這個蛋白打發很費勁,你們如果可以幫忙,我就烤蛋糕,不願意出力的話就沒蛋糕吃。」

於是,四個小孩輪流接力,不分大小都得來打發蛋白。等到蛋糕烤好後,香味四溢的蛋糕迅速就被分食完畢。我想我人生中沒有一次吃蛋糕吃得如此小心翼翼,深怕掉了一小角在地上沒吃到。我們四個兄弟姊妹就算都已各自邁入而立及不惑的人生階段,偶爾在餐桌上提及此事,大家還是對小時候合力做蛋糕的事情記憶猶新,笑聲連連。

有次我在家長會上跟大家分享這則故事,我向中大班的家長們建議有機會不妨一試,不要只想著餐桌上要端出孩子愛吃的,偶爾也要求孩子想吃的話也必須出點力。後來有家長聽了建議,某個週末孩子要求做漢堡,他給了個附帶條件是全家必須一起幫忙。於是,這位爸爸一早帶孩子去肉販攤上買牛絞肉時,孩子在一旁看到還急著喊:「這不是漢堡肉啊?漢堡肉是一塊圓圓的。」他苦笑著向孩子解釋,漢堡肉要跟其他洋蔥和雞蛋等食材混合後拍打才會完成。一回到家,孩子洗了手,學著爸爸攪拌著配料,再拍打成小肉團。等到漢堡完成後,孩子不只吃得飛快,還很驕傲地告訴弟弟說漢堡肉是他做的。

說聲謝謝很簡單,但若要孩子心底切實體悟「珍惜」二字,某種程度上大人得平衡孩子對事物的飢渴感,在「想要」和「如何得到」之間,提供一個讓孩子能付出努力的橋梁,而不是孩子要了就給,不要的就換到孩子可以接受。

「玩具」也是同樣的道理,常常聽到友人抱怨說,家裡孩子不懂得愛惜物品,之前吵著非它不可的玩具,到手沒多久就棄如敝屣。幾次柔性勸導無效之後,大人也試著使用強硬手段,例如告誡孩子不好好珍惜玩具,就丟掉或送給別人,卻發覺孩子竟然也不痛不癢,無所謂的表情似乎在說「反正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我通常會告訴家長,丟不丟玩具不是重點,就算在玩具被丟掉的當下孩子哭喊著不要,過些時日也會忘得一乾二凈。因為只要大人給予的玩具數量太多,或者孩子太容易取得新玩具,根本就不會記得自己擁有了些什麼。換言之,他們無法體會擁有時的美好,失去也看似不會有任何不便,因此很容易故態復萌,不知「珍惜」為何物。

※ 本文摘自《德國幼兒園的玩具極簡運動》,原篇名為〈食物和玩具都不能過度,適度的飢餓訓練可以防止厭棄心態〉,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