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福非英語母語者的強大寫作軟體,開發者是烏克蘭人
文/黃禮宏
改錯字,修文法,這種不起眼的小事能有多少商機?
在三十多個國家之間做生意,並不是如有些人想像中那樣每天飛來飛去到各國走跳,一家拜訪完接著下一家。99% 的客戶與我初次「見面」都是透過文字,而不是聽到聲音或見到本人。在寫這篇文章時我針對過去經驗簡單統計了一下,即使我服務的行業做的是有一定客製化比例的工具機生意,仍有大約 10% 的客戶是從初次來信、下訂單、製造、驗收及出貨的整個過程中都完全不會見到面,我們必須在看不見彼此的情況下建立足以成交從百萬到上億元訂單的信任,高度仰賴文字來探索需求、溝通歧見,甚至解決糾紛。
在這樣的工作情境下,對我這樣的非英語母語者理論上是較為不利的。不論語言測驗考得多好,工作上有各式各樣的情境都得重新學習,在閒聊時用太正經的說法會被笑、談技術和需求用不夠嚴謹的方式對答在氣勢上會被壓下去、寫文案時跟講話的語氣不同⋯⋯更不要說基本的拼錯單字或文法錯誤,呈現出的不專業感會連累公司及產品的形象。
因此,在目前我訂閱的所有軟體服務中,如果只能留下一個,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 Grammarly。它對我而言的意義並不是改錯字而已,而是「網路形象的把關者」。
Grammarly 這個軟體做的事情說來很簡單,就是協助人們在用英文寫作時,自動提示拼字和文法的錯誤,讓人只要用滑鼠點一下就可以輕鬆修正。付費版可以做的事情更多,除了可以自動偵測文章是否有抄襲嫌疑,還能夠設定受眾、正式度、文體、語氣、目的,讓 AI 把文章往我們想要的方向調整。自從付費訂閱之後,我的寫作困擾可說是獲得了救贖,不只是不犯錯或是寫得更專業而已,更意想不到的收穫是這個軟體就像是個永不疲累、永不厭煩的語言顧問,每一次的訂正都讓我學到東西,從即時反饋中不斷進步。
這麼厲害的英文寫作輔助軟體,一定是英文母語者,或者至少是主修英文的人所設計的吧?
恰好相反。最早的兩位創始人馬克斯.利特文(Max Lytvyn)和亞歷克斯.舍甫琴科(Alex Shevchenko)出生於烏克蘭,當年在烏克蘭基輔國際基督教大學就讀時的主修科目也跟程式設計或文學無關。他們發現很多非英語母語的學生在寫論文時經常抄襲,因此開發了一款叫做 MyDropbox 的軟體,可以快速的抓出論文裡的抄襲。這個軟體在學術圈大受歡迎,很快拓展到全球。
故事如果就停在這裡,今天美國前十大獨角獸(價值超過十億美元的企業)就不會是他們了。
兩位創始人在偵測抄襲的產品獲得成功後,進一步想:偵測完抄襲,so what?然後呢?把這些學生開除嗎?
這些學生想要的不外乎是順利完成論文、取得學位。而其中許多人之所以用抄襲的方式,是因為英文寫作能力遠遠落後於寫論文的要求。試想如果你攻讀的是經濟、心理、生物,或任何非英語文學相關的學位,在短短的兩三年光陰裡,重點應該要放在深入學習這門學科成為專家,還是放在訓練寫作能力,只為了達到寫論文的能力門檻?
「如果可以透過技術快速抓出抄襲,那麼能不能用技術快速提高英文寫作的品質?」
兩位創始人後來延攬了程式高手德米特羅.利德(Dmytro Lider),在 2009 年成立了 Grammarly,造福全球困於英文寫作泥淖的芸芸眾生。如今學生作業、企業書信、行銷文案、甚至是社群網站上的留言,都能使用這個軟體來快速提升寫作品質,而這個不分性別、年齡、國籍、行業都用得到的小小軟體,在 2021 年 11 月被評為美國未上市的獨角獸之一,估值高達一百三十億美元。
一開始他們看到的問題是論文抄襲充斥,以這樣的問題定義,理想的狀態則是「沒有抄襲」,在以人力校對耗時費力且耗資極鉅的 #限制條件之下,想出了用軟體來幫忙審文章的解決方案。獲得商業上的初步成功之後,他們並沒有只停在防弊,而是進一步去思考,這個抄襲的弊端是如何形成的,有沒有更徹底的解決方式?
如果從解決方案來看,用於防弊的偵測抄襲軟體 MyDropbox 及協助人們興利的寫作助手 Grammarly 都在開發軟體應用,但因為問的問題不同,使後者產生了巨大的成功。回到我們自己的工作上,防弊跟興利往往是一體兩面,防堵眼前可見的問題雖然直覺,但往往不是最重要的;多問幾次 so what 挖深探究下去,可以讓我們靠近問題核心,甚至掌握未曾有人想過的機會。
※ 本文摘自《全球人才搶著學!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原篇名為〈So What 的力量,造就百億美元估值的世界級企業〉,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