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exels

坎城影展與坎城,分屬兩個世界

文/陳凱潔

坎城影展讓人對坎城這城市充滿幻想。我曾經深以為,坎城是個華麗到令人眼花撩亂的國際都會。畢竟要款待全球各地、帶上龐大資本為著影展而停留坎城的電影人,它當然必須是個耀眼的海邊大城,迎接每一次的閃光燈齊發、每一次的千萬新聞稿訊息量,為的都是藝術電影最高殿堂之一的坎城影展。

總之,媒體報章中的影展亮麗奪眼目,差不多就是我想像中的坎城。直到 70 屆的前一屆,當我總算親自踏上這座藝術電影重量級影展的主辦城市,即便我的停留很短暫,但已足夠將過去來自媒體的印象和認識都拋光光。

那年五月天,我們搭乘高速列車(TGV)準備拜訪坎城。出了車站後,穿越了幾條窄窄的街道,我一路異常亢奮地走著。不到10分鐘便到達海邊,看到掛上了 69 屆電影節海報的節慶宮(Palais des Festival)。眼前節慶宮果然如傳言般普通,但不論如何,來到這還是要沾一下影展的風光。走近節慶宮前,我看到有人伺機兜售當晚的電影票,有人正排隊進去,有人像是經營明星的經紀團隊,還有不少穿著風騷豔麗像是模特兒的高瘦女子。而由於法國當時接連發生恐攻事件,因此還有警察在場外處處可見,更別說有多少便衣警察隱身在人群之中。另外,有很多很多跟我一樣喜歡湊熱鬧的路人,走來又走去。

放眼望去,影展的熱鬧氣氛大概在節慶宮方圓 800 公尺內,出了這段地帶後,空間就開闊了。若以台灣人的角度看,影展外的地區,甚至可以說是人煙稀少。確實,從面積及人口來說,坎城是個小再加上小的小城市。坎城的行政面積不過19平方公里,比我的家鄉竹東 53 平方公里來得小許多;而人口密度相當於竹北市的人口密集程度(台北市的一半)。

坎城影展跟坎城 兩個世界差很大

我們在海岸邊沾染影展氣息一陣後,便離開轉而走進小街巷,體會最真實樣貌的坎城。路上不經意看到幾處牆壁畫著與電影有關的牆壁藝術畫,像是攝影家和拍戲片場等。

5 月的南法比巴黎溫暖許多,令我深深認同法國官方在近 80 年前挑中坎城作為舉辦影展地點的決定。選擇在如此氣候舒適的地方辦影展,好像影展就成功了一半。不論是放映活動或是藝術交流等等,在藍天白雲好天氣下進行著,每個人都被南法陽光曬的澎澎、享受暖洋洋的夢,好像電影界的好事,都正在坎城發生中。

我走在坎城影展的海岸,電影圈離我既近又遙遠。身為全球最大電影市場交易集中地,此刻正忙碌地產生新的訂單;視電影如命的藝術創作者,他們從電影夢中被拉回到現實,與商業世界達成某種程度的妥協。夢清醒了,但仍希望藝術終究能在坎城影展中繼續被溫柔的對待著。那就是我感受到的好事。

坎城影展給我的驚喜大概說完了,因為電影菜鳥如我也只能觀察到以上的皮毛。奢華飯店、海上派對遊艇、私人海灘等等主要為應著影展及度假需求而生的周邊活動產業,不是我能夠就近瞭解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坎城本身帶來意想不到的落差趣味,已非常足夠。

事實上,如果走在日常的坎城小街巷裡,一定安靜到有點寂寥。這個城市的市中心非常小,延伸出去的道路並不寬闊;除了舉辦影展的節慶宮,及海岸邊有人聚集外,其他安靜的角落,讓人覺得好像只是另外一個平常日的小鎮風光。可以想像一年中,扣除影展時期、再扣除很多人到南法度假的夏天時期之後,坎城就是個無聲無息的寧靜城市。

走在坎城靜謐的街道,看著他們跟不遠處閃亮耀眼的影展相安無事共存,藝術就存在生活角落中,驚奇就在每個時光流逝的當下。影展是給參與電影產業的投資者共襄盛舉的舞台,而坎城本身的舞台是給那些閒適過日子的居民。

即便在熱鬧辦影展的此時此刻,坎城的生活步調沒有被打亂,反而更凸顯它的深度。坎城在 19 世紀前都還是個小漁村,發展成現今的度假城規模不過百年,很多舊時光才有的慢步調都保留著;慢慢點菜慢慢吃飯,天還亮著小店差不多準備打烊……時間靜靜地流逝,就像混著橡木桶氣味的陳年紅酒,那餘味繞唇的無花果香,光是聞到我就醉了,迷人的濃郁甘甜讓人不願醒來。

在坎城就待了這麼一天。傍晚,我們搭區間車到尼斯住上一晚,繼續享受蔚藍海岸的步調氣息。坎城不需要影展才襯托出它的特別,坎城本身比影展更加迷人。

※ 本文摘自《巴黎的想像與真實》,原篇名為〈坎城比影展更迷人〉,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