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者舉手】治療他、避開他,或者辨識他──《病態人格心理學》
文/AKI
雜亂的社會中免不了存在著「犯罪」,或許是現代人們的思想偏激時,常將犯罪者歸類為「病態人格」。我看《病態人格心理學》之前,也覺得之所以犯罪肯定都是精神方面的問題,沒想到將監獄裡所有的犯罪者實施人格測驗,結果擁有病態人格的人卻只佔少數。
作者用自身經歷帶領讀者前往被社會忽略的角落,每一個案件都能將內心深處的恐懼挑起,可怕的是擁有病態人格的殺人犯並非我們所想的那樣窮凶惡極,相反的他們表面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甚至更有善意,有著卓越的溝通力,善於與人交際。正因為這些特點使他們的身上總是散發著非凡的魅力,能夠輕易的誘惑人並操控人心,現實中的交際在某些人眼中是一種「虛偽」但很矛盾的內心還是會感到孤獨,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不少人將社交轉移到網路上,由於每個人都使用匿名,頭貼也不是自己的照片,在進行交流時會比實際還要來得輕鬆因此大多數人在網路上都會將內心的話語全寄託在網路世界,而忘了當中的危險。病態人格的人通常是溝通高手,網路成了他們的作案工具,本書提到的座間市九屍命案正是如此,大多的受害者都是受憂鬱症所苦或是其他心理疾病,當他們被加害者捏造出的謊言迷惑內心時,這些受害者會認為這些華麗謊言是前來拉住自己的救命稻草,卻也在不知不覺中走入早已設下的陷阱,進而被慘忍殺害。
我想不只日本有這種案例,或許此時此刻正在我們身邊發生中,或許有人的生命正在被奪走,為什麼這些人會如此殘忍呢?很遺憾,病態人格這樣的人格特質並不是後天形成,它存在在我們的DNA中也不是每個人都擁有這項基因,這點也放大了「環境」的重要性。作者提到的「木樁與水位」我認為相當有說服力,病態人格基因就是木樁,周遭的環境就是水位,即便有這項基因只要環境有充足的愛、教育、社會福利就可以遮住大多的木樁。若是在愛、教育枯竭的環境下成長,就會觸發病態人格基因,進而帶給社會負擔造成身邊的人感到痛苦。
這些人是完全的缺乏良心,任何的事都不能讓他們的情緒產生波動甚至不會感到「不安」,我認為能夠讓他們產生快感的瞬間大概是他們樂於扮演上帝決定他人生死的時候吧!或許當你聽到這魔鬼般的基因烙印在體內時,會對人性大失所望覺得人性本惡,但在我的心中從來就沒有這樣極端的答案,魔鬼和天使都在我們身邊,善與惡之間的距離就像隔了一張白紙一樣如此的接近,這世界正是因為這兩者的存在才能夠維持平衡,我們不需害怕這股惡勢力,撇開犯罪型病態人格不提,我們的身邊也存在著「溫和型」和「職場」病態人格的人,這些人都過著與犯罪無緣的生活,卻也實實在在的與我們生活在一起。
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排斥他們而是將這些人格視為一種「特質」並與他們共存下去,現在也是未來也是。社會上有很多試圖改變病態人格的治療設施,但想改變病態人格是很困難的事情,當中有經費問題以及人權問題,與其想改變他人,不如自己培養分辨的眼光,不被謊言所綁架,自由的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