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爭議網紅、「邪教教主」,都可能是病態人格者?
文╱中野信子;譯╱謝承翰
我們身邊有不少人會創立可供自身榨取利益的團體,並且君臨其中。
譬如有女性會在與其他女性家長組成的團體中排出地位高低,並刻意讓其他成員互相猜忌,進而當上主婦小圈圈的領袖。
她們樂於扮演「友善的協助者」,以一副熱心助人的姿態接近新加入的女性。
在收到新成員的資訊之後,她們就會召集其他成員,私下批評這位不在場的新成員。她們會改變攻擊對象,不斷重複上述行為。譬如搬弄是非地表示「某某人之前說過妳的壞話耶」,或是公然抨擊特定對象,進而挑起眾人的恐懼與不安,如此一來,她們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控制整個團體。
而所謂「黑心企業」的經營者與幹部也是如此。
黑心企業的徵才大門看起來並不黑心,他們往往裝成一副大方接受求職者,並且予以協助的姿態。求職者因此產生錯覺,認為該公司願意認同自己,於是選擇成為公司一員。
但是等到進入該公司之後,對方就會態度大變。透過「我對你有很高的期待,可是你卻連這種事情都做不到,再加把勁吧!」「有人把你講得很難聽哦,你都不會不甘心嗎?」等說詞讓員工動搖,進而掀起員工間的不安與過度競爭。有時候則會以激昂的言行令員工感到恐懼,譬如以「你再繼續這副樣子,換工作也沒人要你啦」等說詞來傷害其自尊心。黑心企業會透過上述方法斬斷員工的退路,並以少量的獎賞與大量的懲罰來迫使員工超時工作,或是扛下嚴苛的業績目標。在持續強迫員工絕對服從的做法之下,員工也會逐漸對上司言聽計從。
也有新興宗教團體在組織階級上奉行權威主義,或是讓信眾相互監視、相互競爭等。而大學的研究室等封閉環境下,也很容易出現類似案例。
羅伯特.海爾指出,病態人格者特別喜歡利用那些從事助人職業、情感纖細的人的善意,譬如:護士、社福人員、諮商師等。對於病態人格者來說,這些人會對陷入困境的人伸出援手、貢獻心力,因此相當容易趁虛而入、加以利用。
越是具備自我犧牲的美德,越是容易被病態人格者盯上。
透過爭議發言帶風向的網路紅人和酸民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的研究團隊進行了一場對象達一二一五名的調查,結果顯示病態人格者有常常在網路上當「酸民」的傾向。
除此之外,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的研究團隊以三二四名年紀落在十四至十八歲的青少年為對象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病態人格者有在臉書上攻擊他人、散布惡意謠言、假扮他人、上傳色情照、孤立或霸凌他人等傾向。
病態人格者有個強項,那就是遭受批評也不痛不癢。
因此即便自身的爭議發言、挑釁言行在網路上釀成軒然大波,他們也會繼續自行其是,毫不記取教訓。在那些擁有固定支持者的部落客當中,也有頗高的機率混有病態人格者。他們喜歡煽動、激怒他人,並透過有爭議的方式引人關注,從中獲得快感。無論毀譽,只要自身言行能夠引發話題、增加點擊數,他們就能獲得收入。而且無論網路上的抨擊多麼猛烈,也不至於有被捕或是危及生命的風險,對於在生活中追求刺激的病態人格者來說,可真是再適合不過的買賣了。
不必贅言,我們毋須認真對待這種人的發言。由於他們的大腦無法擁有長期願景,因此無法,甚至不願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如果對他們的發言深信不疑,可就蠢得無可救藥了。我們只要稍加觀察就可以發現,當原本的支持者終於受不了他們朝三暮四的態度,而選擇離開時,又會有另一批什麼都不知道的人被騙來。上述循環不斷重複。
令人驚訝的是,有時即便假面具完全被揭穿,他們仍然會有不少支持者,就宛如虔誠的信徒一般。這或許也是病態人格者才能做到的收買人心技能呢。
邪教教主的擁護者為何無法醒悟?
除了病態人格者本身之外,其受害者亦令人玩味。
即便已經知道自己是個遭到蒙騙的犧牲者,他們仍願意相信對方。各位不覺得這很不可思議嗎?
事實上,人類的大腦會因為「相信他人而感到舒適」。這或許也可說是人類賴以建立、維持群體的功能之一。
人類的大腦有個特徵,就是會在進行判斷時感到負擔、痛苦。這稱做「認知負荷」。
另外也有一個稱做「認知失調」的現象。當人類在認知上出現矛盾,即會感到不快(糾結),而為了消除心中的矛盾,就會自己找藉口。簡單說來,一旦大腦誤以為某件事是「正確的」,即便之後有人提出證據證明該件事是「錯誤的」,大腦仍然會「找藉口」,設法忽視該錯誤。
當大腦相信一件事情之後,若盡信不疑、避免自己做決策,便能使大腦免於負擔,當事人也樂得輕鬆。譬如有科學證據顯示,相較於無神論者,有宗教信仰者的幸福度較高;即便信奉的是邪教,仍是有信仰的人比較幸福。人類的本質並不會改變。
勸戒當事人「不要執迷不悟」「快醒醒」真的是為當事人好嗎?這是個令人苦惱的問題。人類的一生並非無窮無盡,我們的時間都有限。當我們對某個宗教深信不疑,將有限的金錢、時間投入其中,之後卻要加以否定,不是太過殘酷了嗎?如果說深信不疑是幸福,那麼究竟何者才是幸福呢?這可真是一個難題。
我們可以說,病態人格者巧妙地掌握人類認知上的安全漏洞,藉此求生存。
隨著網路社會的發展,普通人也擁有強力的檢查手段,能夠追溯他人的過往經歷與言行,因此正常來說,受騙上當的機率理應降低許多。
但是網路社會卻也有另一層面向。網路是個強大的曝光途徑,同時也能夠將頻率相同的人即時連結在一起。無論抱持多麼荒唐的言論,或是不願承認自己受騙上當,都可以透過網路找到頻率相同的人,形成團體。而在這類團體當中,成員會因為彼此的存在而得到安心感,進而忽視來自外界的聲音,逐漸成為更死忠的信徒。
在上述環境中,當病態人格者以指導者的身分,主張自己是遭到外界毀謗的受害者,就會有一定數量的信徒對此深信不疑。
我們可以說,一旦病態人格者建立起用以壓榨信徒的宗教體系、粉絲社團,此時無論外界如何抨擊,也很難完全令其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