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成功上班時,穿的是五爪龍袍?
文/台灣服飾誌(紫寧、徐南城)
「延平郡王」在台灣通常是指鄭成功。但事實上「延平郡王」是一個郡王的位階,也就是不管是鄭經、鄭克塽,他們都是「延平郡王」。鄭家雖然不是明朝皇室的「朱」姓,但因為鄭成功曾經被賜予國姓,也因此被稱為「國姓爺」,所以鄭氏一家也因此擁有明朝皇室的身分。
鄭成功流傳最廣的形象,就是目前收藏於國立臺灣博物館的〈鄭成功畫像〉了。
然而這幾年隨著文物資產的研究,這幅畫像也被指出有許多不符合時代的地方,像是根據盧泰康老師《文化資產中的古物研究與鑑定──台南瑰寶大揭密》就指出幾點:畫像中青綠金繡龍紋袍服,下襬處的雲紋繡製較為接近清代袍服,因為明代的袍服大部分是由錦緞直接裁製而成;而頂戴的紅色圓球,鮮少在明代冠帽文物中出現,則更類似清代民間戲曲漢唐人物的形象等。
但即使如此,這幅〈鄭成功畫像〉仍是我們找到最接近明朝皇室的「常服」之一。
當時的「常服」與現在定義不一樣,並不是指「平常穿的衣服」,而是「常朝視事」(可以想像是「上班」)時穿著的衣服,平常穿的衣服則是「便服」。
根據明代記載典章制度的《明會典》書中描述:「親王冠服……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各織金織蟠龍一。」因為鄭家延平郡王的身分,胸口、雙肩又有著蟠龍的刺繡補子,又由於諸王(郡王、親王)的常服大致和皇帝一樣,因此這種團龍補服又被稱為「袞龍袍」。
歷史上藩王或親王的袞龍袍大多為紅色,但《明會典》中,並沒有詳細規定此類常服的顏色,只有規定除了皇帝以外,不可使用黃色的袞龍袍。此外也有褐色的龍袍畫像傳世,甚至是同樣的郡王綠色袍服,因此我們沿用圖片裡的綠色。
「袞龍袍」的衣袖,因明末風氣影響,較為寬大,衣襬也至腳踝。衣袍內穿褡護(背心式),搭上白色的護領,腰部有玉帶(革帶)環繞,腳則是穿黑色的皂靴。
延平王頭上戴的冠帽為「烏紗翼善冠」,因烏纱覆之,折角向上,故名「翼善冠」。畫像中,可以看到原來畫像中,延平王的帽緣環繞金色邊飾,並綴有紅色寶珠。但明末時期,鮮少在烏紗翼善冠上使用紅色圓球裝飾,皇帝更多是使用「雙龍戲珠」,而郡王或親王更少使用裝飾,因此我們判斷該裝飾同為清代畫師臆測。
而隨著這幾年文物出土,廈門的鄭成功紀念館也有收藏鄭成功墓出土的團龍圓補的殘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鄭成功的蟠龍補子,是正面的龍(但大多畫像是蟠龍,因此這裡所繪仍非正龍)。而過往許多人認為,除了皇帝以外,不可使用五爪龍;然而近年許多出土資料都顯示,明代皇室親王、世子、郡王,甚至藩國王室,都有五爪龍袍相關的畫像或文物,因此我們在重現的繪製上,也使用了五爪龍。
※ 本文摘自《福爾摩沙時尚圖鑑》,原篇名〈「終身遵奉正朔」,盤領一翼善冠與金織蟠龍〉,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