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樣說著「幫你把錢存起來」,我們質疑父母,長大後相信銀行?
文/田內學;譯/張佳雯
應該很多人小時候過年最期待的,就是可以拿到紅包。跟爺爺奶奶、親戚的叔叔阿姨拜年,就可以收到不少紅包。每次拿到紅包之後,媽媽一定會這樣說:
「為了避免你亂花,我先幫你存起來。」
收到十萬日圓紅包的你,就全數交給媽媽存起來。
媽媽把錢放進新的信封裡,先收在某處。
這時候,爸爸出現了。
「我需要修車費,可以借我八萬日圓嗎?」
媽媽一邊說:「要算利息喔!」一邊從信封裡拿出八萬日圓給爸爸。
看到這一幕的你瞬間暴怒。
「不可以隨便用我的錢!要拿去銀行好好存起來!」
你會生氣是理所當然。本來以為媽媽會幫你保管,卻當著你的面就把錢拿給爸爸,而且還跟爸爸收利息,想用你的錢來賺一筆。
如果媽媽不是說幫你「保管」,而是跟你「借」的話,你應該就不會抱怨了。媽媽借了錢,要怎麼使用是他的自由。
但媽媽是說「幫你存起來」,所以你期待的是「幫我保管」,才會說「要拿去銀行好好存起來!」
但銀行就是在「保管」你的錢嗎?
銀行主要的角色有兩個:
① 蒐集存款者的錢
② 把錢借給需要錢的人
銀行的角色和媽媽的做法完全一樣:
① 從孩子那邊拿到十萬日圓
② 借給爸爸八萬日圓
說著「幫你存起來」的媽媽,也發揮了跟銀行一樣的功能。你大發脾氣說:「要拿去銀行好好存起來!」完全是誤解了。
銀行說是「存錢」,但是沒跟你收保管費,還會付利息給你,這擺明了就是「借」。之後只要讓存錢的人在想領錢的時候拿得到錢,就成功「假裝成存錢」。
我們不是讓銀行「保管」金錢,而是借給銀行。
那麼,「增加存款」到底有什麼意義? 又為什麼可以存入比現金更多的錢?
從這邊開始,要帶大家看看經常被誤解的銀行機制。
金庫的後面有「後門」
想出「存款」這個詞的人真是天才。
如果稱之為「借款」,民眾一定會擔心能不能返還,但說是「存款」,就讓人安心多了。想像在號稱有著銅牆鐵壁防盜設施的銀行地下金庫,我們的錢正好好被保管著。
但是銀行並沒有保管我們的錢。銀行的金庫裡並沒有我們的錢。
假設全國只有這麼一家銀行,想像一下銀行堅固的地下金庫中保管著什麼東西。
某個人來存錢,銀行打開金庫正面巨大的門扉,把現金運到裡面保存。門上寫著「存款專用」。
來了十個人,各存了一百萬日圓,銀行的存款餘額,也就是存款者全部的存款餘額為一千萬日圓。
這十個人來提款的時候,就從正面的大門把現金往外運送,銀行的存款餘額就會減少。提款一百萬日圓,銀行的存款餘額就變成九百萬日圓。只要站在正門看著現金進出,就可以掌握銀行的存款餘額。

你以為九百萬日圓的存款餘額就放在銀行的金庫裡,但是打開金庫一看,卻只剩下一百萬日圓。八百萬日圓竟然憑空消失!
事實上,金庫後面還有一扇門,銀行會從那悄悄把鈔票運出去。這道後門上寫著「貸款專用」。
光是把錢放在金庫裡,銀行無法賺錢,所以就把金庫裡的鈔票從後門運出去借給別人。八百萬日圓沒有消失,而是給個人住宅貸款五百萬日圓、給新創企業融資三百萬日圓。
從正門看,銀行向存款人借了九百萬日圓。跟剛剛那位母親一樣,銀行是向存款人「借錢」。
也就是說,我們的存款餘額,就是銀行借錢的借款餘額。
然後,銀行在後門和貸方(個人或企業)進行八百萬日圓的借貸,這也可以稱為銀行轉貸。
理所當然,借出的錢和借來的錢總額是相等的。也就是說,存款人以存款之名借出的錢,就是其他人借來的錢。
存款人借出了九百萬日圓,五百萬借給個人、三百萬借給企業,剩下的一百萬則是借給銀行。

這裡有一個地方要注意。現在金庫裡只剩下一百萬日圓。如果存款人要提款,銀行打算怎麼做? 現實情況下,這種意外總會順利過關。大部分的人偶爾才會把錢領出來,而且只領一部分。有人提款,也會有人存款。只要確保一部分的現金,就能應付存款人的提款需求。 因為存款隨時都可以提出來,我們就會相信那些錢不是借出去,而是被保管著。
但是當銀行評等明顯變差時,心裡不安的存款人,就可能同時來提款。面對這種擠兌危機,銀行什麼也沒辦法做,只能暫時封鎖存款,最慘的狀況則會倒閉。 無法返還存款的情況,實際上發生過許多次。這就是我們的存款不是沉睡在金庫裡的證明。
※ 本文摘自《金錢的另一端是「人」》,原篇名為〈為什麼存款很多的國家,不算有錢?〉,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