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見到那個深層的自己,先認真閱讀「討厭的文章」
文/古賀史健;譯/葉小燕
有別於拙劣的文章,還有一種文章完全就是讓人感覺「討厭」。
明明技巧精湛純熟、也沒有偷工減料,甚至能說出一些不錯的內容,但不知為何就是對它沒好感;總覺得有哪些地方討人厭、讓人直打哆嗦、想提出反駁。跟「優/劣」無關,這些文章是以「好/惡」篩選出來的。只要持續亂讀,相信會遇上很多這樣的文章。
與拙劣的文章一樣,希望各位也認真閱讀這些「討厭的文章」。
舉例來說,與伴侶分手後,一提到讓你對那個人幻滅的原因或對方令人討厭的部分,不論多少都說得出來。也許是任憑情緒引領,滔滔不絕地說著;或是偶爾借助酒的力量,甚至說到天亮還停不下來。
但另一方面,當我們喜歡上某人的時候,卻很難清楚解釋原因何在。越是想具體說明自己「喜歡對方的哪個部分」「被對方的某些地方吸引」,就離真正的想法越遠。具體且條列式的「因為○○,所以喜歡對方」不過是事後附加的結果論,「當自己察覺到時,已經喜歡上對方」,才是內心真正的感受吧?所謂「墜入」愛河,就是這麼回事。
對於文章的好惡,也與此雷同。
自己為什麼喜愛這位作家、被他的文章吸引?如此優秀的作品隱藏了什麼祕密?像這種分析自己的「喜好」,並打算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方式,有很高的機率會流於誤判。越是想分析,越容易偏離主觀感受,變得像是填寫檢核表一樣,對自己的情感說謊。
在這部分,「討厭」卻是不一樣的。
不論是討厭紅蘿蔔、討厭香菇、討厭納豆的人,都有辦法分析自己討厭的感覺,並以話語充分表達出來。即使是直覺上或生理上的那種厭惡感,也有辦法解釋,並轉化為語言。
一開始描述得有些模糊也無所謂。總之,請先試著用語言表達自己對某篇文章的厭惡感。
「用高高在上的態度,感覺很傲慢。」
「太多粗俗的用語,讓人很不舒服。」
「全是一堆漂亮的場面話,像個偽君子。」
「感覺好自戀,令人倒胃口。」
「拐彎抹角,很難懂。」
接下來,假設你討厭的是那種「全是一堆漂亮的場面話,像個偽君子似的文章」,進一步思考那樣的文章(或寫作者)為何讓你敬而遠之。
.文章裡寫滿漂亮的場面話,其中應該有哪裡扯了謊。
.說些謊,試圖讓自己看起來體面一點。
.這個作者認為「這麼寫的話,可以騙得過讀者」。
.自己因此產生「我怎麼可能忍受被你欺騙」的反感。
.或許我討厭的可能不是「場面話」或「謊言」。
.覺得自己真正無法原諒的,是被作者當成傻瓜。
.我討厭那種把讀者當傻瓜的文章。
⋯⋯像這樣面對自己的「厭惡」,挖掘到最深處,就可以見到那個在底層的「我這個人」,並藉此了解自己希望「我」所擁有的樣貌。以前面的例子來說,你想必是期許自己「別將讀者當成傻瓜」,同時也「不想忘了對讀者懷抱敬意」。
明明是討厭的文章,還要繼續往下讀,對誰來說都是件苦差事,所以那樣的書並不需要很多本。只要當你再三思考、從中感受到「痛苦的原因」後,就會漸漸看到自己應該前進的方向。
※ 本文摘自《取材.執筆.推敲》,原篇名為〈為了閱讀「我這個人」〉,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