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哥路易十四是母后的太陽,他卻是母后的⋯⋯小女孩?
文/神奇海獅
你聽過這個名字嗎:奧爾良公爵菲利普(Philippe d’Orléans)?
沒聽過其實是很正常的。無論多明亮的人,在太陽旁邊都會顯得黯淡無光。在十七世紀的法國,這個人的地位僅次於國王,也是王位繼承者的第二順位;但他從小卻被當成女孩養大,重病在床時,母親更未在一旁照看,他只能眼睜睜看媽媽帶著哥哥離自己遠去。
他的一切一切全都得圍繞著哥哥存在。你可能沒聽過他,但你一定知道他的哥哥──「太陽王」路易十四。
一出生,哥哥就被當成「上帝的禮物」,至於弟弟就⋯⋯隨便啦!
讀完菲利普的故事後,你的確會感覺「天啊媽媽也太偏心了吧」,但那個時代,媽媽之所以偏愛哥哥確實有她的原因。
上一篇提到的宗教紛爭開始後,逐漸在整個歐洲越演越烈,終於在十七世紀時打了一場漫長的三十年戰爭,最後連法國都加入了戰局。就在這對外用兵之時,法王路易十三(Louis XIII)的王后安妮在待產中度過自己的三十七歲生日──在當時的法國,這年紀都可以當祖母了。
意思是,肚裡的孩子很可能是安妮王后最後的希望。當年結婚時,她才不過十四歲。雖然她的長相的確標緻動人──一頭濃密的栗色頭髮下,透出雪白的頸項,綠色的眼珠也閃著動人的光芒。但即使有傾國傾城的微笑,也打動不了自己的丈夫。原因很簡單:丈夫路易十三一直對大他二十三歲的「寵臣」呂恩斯公爵有著狂熱的依戀。
根據傳說,竟然還是這位寵臣促成了國王與王后圓房:是他將啜泣不止的路易十三送進王后的房間,讓兩人盡了夫妻義務。然而,在經歷過二十二年有名無實的婚姻與四次流產後,兩人都已經到了絕望的關頭。路易十三甚至對著妻子咆哮,指責她:「妳是不是勾結了我弟,準備等我死後奪走我的王位?」
就在這個黑暗時刻裡,這對夫妻終於看見一絲希望的曙光。
有天,一名修道士前來晉見王后,說他在巴黎的一座修道院中看見聖母瑪利亞顯靈,並要他通知王后,表示只要夫妻倆接連在三間位於法國和義大利的教堂進行禱告,王后很快就能懷孕。王后照做後,沒多久竟真的傳出懷孕的好消息!
九個月後,所有的產前準備都已完成──王后被送到巴黎郊區的城堡待產,王家專用的產床也從櫃子中拖了出來,放在一個能俯瞰河流與花園的房間裡;雖然醫生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然而在嬰兒致死率達二分之一的十七世紀,沒人能保證新生兒真的能順利降生。
終於,在眾人的圍觀中(是的,為了避免狸貓換太子,法國王后產子是公開進行的),路易十三興奮地大喊:「男生!是男生!我們有王太子了」
舉國上下歡聲雷動,對王后來說尤其如此。這是多神奇的一件事,就因為一名新生兒的誕生,王后的地位,甚至整個王國都獲得了保障。這名新生兒是貨真價實的「le Dieudonné」──上帝的禮物。
從兒子路易出生那天起,王后日日夜夜都跟他膩在一起。在王后寢宮裡,有一把鑲著流蘇的綠色天鵝絨小椅子,專供小路易使用,就連學步車上也縫有紅色的天鵝絨。正因為哥哥的誕生如此耀眼,因此兩年後,當弟弟菲利普也跟著來到世界上時,獲得的目光就顯得黯淡許多。弟弟的誕生頂多只是一個王位繼承者的再保險,但在母后心中,哥哥路易始終都是她心中的王,唯一的王。
很快的,小小年紀的路易與菲利普就遭逢巨變──一六四三年五月十四日,路易十三死於結核病。接到消息後,安妮王后急急忙忙來到亡夫床邊,確認丈夫已經過世後,她轉向自己的兒子路易,緩緩對著他跪下,喊道:「我的兒子,我的國王。」
就這樣,這個年僅四歲又八個月的路易成為了路易十四(Louis XIV),而他也是未來法國最知名的「太陽王」。
做為年幼國王的母親,安妮王太后自然肩負起攝政之責。不過很快的,王太后就發現自己的地位根本就是岌岌可危──自從國王過世後,太后面對的是一大票貴族,想趁王室虛弱時尋求更多領土、更多權位;而想沾親帶故的親戚也像嗜血的鯊魚,啃食著王室早已血跡斑斑的碎肉。這些人口口聲聲說哪一部分的利益是自己應得的,否則就要做出對王室不利的舉動。
缺乏公共事務經驗又軟弱的王太后根本不敢開口拒絕。面對王室權威遭受重創,她把全部希望都放在長子路易身上。她不斷告訴兒子:等你親政後,你必須是整個王國的主宰,你必須是整個國家一切恩寵和利益的唯一來源,所有的貴族都必須仰望你⋯⋯
你,就是國家!
哥哥是母后的太陽,弟弟卻是母后的⋯⋯小女孩?
隨著路易逐漸長大,他和母親的關係越來越好,時常一起享用來自西班牙的巧克力,還有肉湯、香腸、肉排;甚至還會在太后以藍金色為基底的豪華大理石浴室裡共浴。
至於弟弟菲利普,也不能說太后不愛他,只是用「另一種方式」來愛他。自從老國王死後,王太后在朝政上天天受制於亡夫的弟弟加斯頓公爵(Gaston Jean-Baptiste, Duke of Orléans),她因此切身感受到:國王的兄弟的確有可能對國王造成危害,於是她用盡一切辦法,就是為了避免這樣的危害──
自菲利普三歲起,太后便讓他穿上裙子,並稱他為「我的小女孩」(!!)。隨著兄弟倆長大,彼此爭寵也是很自然的,但太后的做法並不是盡力平衡兄弟倆的待遇,反而厲聲地對弟弟說:要服從哥哥!
在教育方面,哥哥受到的教導顯然更好。有一次,宮裡的人把菲利普的家庭教師叫過來罵了一頓,原因竟然是菲利普王子的學業成績太好了。
家庭教師八成被罵得莫名其妙。但宮裡的人說:「想想看,你正在把國王的弟弟變成一個聰明人!如果他變得比國王更有學問,他要怎樣服從國王?」
接著便命令老師馬上停止上課、放菲利普出去玩。就在這種放牛吃草的做法下,菲利普的學習大有問題,到後來甚至連自己的筆跡都看不懂。有次他看了看自己寫的東西,最後卻把那張紙推給別人:「幫我讀這個,我看不懂我寫了什麼。」(那人表示:等等那我怎麼可能懂)
大病中,只渴求母親關懷,母親卻轉身離開
但最讓菲利普寒心的,應該就是生病時母親的態度了。七歲那年,菲利普得了麻疹,不過母親看到自己生病後的第一個反應,竟然不是照顧他、擔憂他的身體,反而帶著哥哥路易逃到七十五公里外的楓丹白露,把菲利普孤零零地一個人扔在巴黎!只有在自己的病況越來越糟糕時,母親才終於回到他的病床邊。可惜這樣幸福的日子只維持不到短短三天,沒過多久,母后便又走了。
原因很簡單:路易想媽媽了。
等到病好後,母親和哥哥才再度回到巴黎。一看到大病初癒的菲利普,母親簡直不敢相信:他消瘦得不成人形,且臉色極度蒼白。
一年之後,路易也生了病,沒想到母親的態度截然不同:從路易十四臥床的那天起,王太后便衝到他的病床邊,日日夜夜待在那裡;甚至因為太過操勞,連自己的身體也出了狀況。在路易生病的那段日子裡,太后不斷地對每個人說:「如果國王不在了,我也沒有力氣活下去了⋯⋯」終於,路易的身體一天天好轉,欣喜若狂的太后甚至下令公開舉行宗教活動來大肆慶祝!
十歲的國王就這樣在群眾簇擁下,熱鬧前往巴黎的大教堂,公開向眾人表達感謝。菲利普當然也出席了。看著自己的哥哥路易成為全場目光的焦點,就算他只有八歲,也心知肚明:自己從鬼門關前回來時,根本沒有人為他舉辦過這種儀式。
這時,時間已經到了一六四八年。這一年的巴黎很不平靜,因宗教而起的三十年戰爭雖然已經進入尾聲,但為了籌措龐大的軍費,政府想出許多名目來搜刮民脂民膏,這些措施也當然會造成極大的民怨。最後,人民把怒火指向太后與國王,兩人都遭受排山倒海的誹謗。
這些攻擊讓安妮太后憤怒到了極點,因此下令公開逮捕三名最不聽話、卻在民間享有極大聲量的高等法院院長。沒想到這場逮捕行動點燃了民眾的怒火,憤怒的民眾拿起一種投石器(Fronde),攻擊政府支持者的住宅。很快的,這種行為就演變成激烈的武裝起義:一夜之間,整個巴黎築起一千兩百個街壘。反政府人士做出決議:抓住國王、將太后關進修道院,並扶植路易十三的弟弟──加斯頓公爵執掌大權!
王權遭受到史無前例的巨大威脅。為了確保國王安全無虞,太后的首席顧問請求太后帶著孩子出逃巴黎!然而這時,菲利普卻不巧得了天花,最後眾人決定:將菲利普留在巴黎、先帶哥哥走!
一六四八年九月,母親帶著路易避難,再次將菲利普孤零零地丟下,任由高燒、噁心等症狀折磨他。一直到九天後,才有人把他放進馬車車廂裡、偷偷運了出來。
這場名為「投石黨之亂」的起義持續了整整四年,整場反抗運動終究還是獲得了鎮壓,但已故國王的弟弟加斯頓公爵因為曾獲反對陣營推舉,遭到了恥辱的流放。
這場起義為路易和菲利普帶來長久的心理影響。路易再也無法信任巴黎,最後選擇了一個遠離首都的小鎮凡爾賽,做為自己的統治中心。另一方面,雖然暴亂也為菲利普帶來深刻的恐懼,但他卻對遭到流放的叔叔產生了深刻的同情與共鳴。小小年紀的他非常能理解叔叔做為王弟的痛苦與孤寂。因此即使叔叔遭到流放,菲利普仍寫信給他:「⋯⋯因為我們對彼此的保證與情誼,值得我冒險……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不會減損我對你的尊敬,和對你強烈的愛。」
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兄弟倆也邁向成熟,而菲利普的苦難也才正要開始──
王宮裡,什麼奇怪的事情都不奇怪~
在王權底下,愛、恨與嫉妒,都變得怪誕。
轉眼間,投石黨之亂已過去了三年。這一年,路易十四即將迎來加冕典禮。這場典禮代表十六歲的國王已有足夠的能力親政,更象徵王權至高無上的榮耀。
有著高聳哥德式建築的蘭斯大教堂(Notre-Dame de Reims)內,到處都掛著繡有王室圖騰的掛毯。在眾人的注視下,查理曼金冠(法國國王加冕之冠)緩緩放到路易十四頭上。之後,路易國王便登上王座,接受眾人朝拜,弟弟菲利普也是其中之一。他走上前,跪在哥哥的腳邊,俯身親吻哥哥的腳⋯⋯
這正是路易與菲利普兩人境遇的寫照。投石黨之亂後,安妮王太后更加疼愛哥哥,對弟弟則相當提防;她之所以將菲利普喚做「我的小女孩」,就是為了斷絕弟弟對哥哥的威脅。
潛移默化之下,菲利普從三歲起就習慣了女性的陪伴。他喜歡幫女孩們梳妝打扮、整理頭髮,也喜歡美麗的珠寶、色彩豐富的織物。到後來,他不但喜歡穿女裝,甚至比女子更了解女性時裝的流行風格。等菲利普進入青春期後,甚至同時對男女性都產生了感情。不過,當王太后發現菲利普的陰柔氣質時,非但沒有加以阻止,反而感到十分滿意。在若有似無的鼓勵下,根據某則宮廷傳言,正是首相馬薩林的姪子幫菲利普⋯⋯嗯,突破了結界(懂什麼意思吧?)。
只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也讓菲利普一直活在深刻的矛盾裡。哥哥路易逐漸成為一個積極進取、自信旺盛的人,菲利普則成為太陽下的一個小陰影,被各種冷落和內疚感深深折磨。這讓菲利普變得相當易怒,沒人知道在他漫不經心的外表下,其實隱藏著沸騰的怨恨與憤怒。比方說,有次宮廷舞會,菲利普不小心踩到了舞伴的裙子。這時賓客中有位女士突然發出笑聲,菲利普聽見後,竟氣急攻心,當眾給了她一記耳光。
如果對象是別人,還不至於釀成什麼大禍;但如果菲利普攻擊的對象是自己的哥哥,也就是國王路易十四的話,事情就非常嚴重了。
事情發生在他倆的臥室裡,有天半夜哥哥感覺不舒服,起身就吐在菲利普床上。
菲利普驚醒,看到這般場景,怒急攻心,馬上也跟著吐在國王的床上。接著就是各種禮尚往來,等到最後沒東西可吐、膀胱也沒尿可以尿的時候,兄弟倆就在房間裡撕床單、扭打在一起。
這件事驚動了整個宮廷,之後菲利普被狠狠地懲罰了一頓,更讓菲利普怨恨自己的哥哥。有一次,菲利普終於對一位親近的女士透露自己最內心深處的想法:他對於國王對待他的方式感到非常悲痛和怨恨。
長大後,兩人的爭吵仍在持續。有一次,兩人再度吵了起來,但沒過幾個星期,一起事件差點改變了兄弟倆的一生⋯⋯
※ 本文摘自《海獅說歐洲王室羅曼死》,原篇名為〈旁人眼中的驚世駭俗,也許只是他想被看見的聲聲呼喚──奧爾良公爵菲利普〉,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