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吃卻被給負評,純天然冰淇淋的無奈誰能懂?
文/李孟龍(怪酥酥)
據說,早在西元三十七年,著名的羅馬暴君尼祿就曾命人取下高山上的冰雪,拌上牛奶與蜂蜜,無意間創作了冰淇淋的祖公。
中國唐代也有類似做法,以碎冰搭配牛奶、羊奶與果汁,製作成名為冰酪的甜點。
十三世紀,大探險家馬可波羅把牛奶結冰的技術傳回了義大利。一五三三年,出嫁到法國的凱瑟琳公主,再次把義大利的技術帶到了法國。
從此,我們才有了義式和法式冰淇淋是正宗的印象。
若用物理角度分析,冰淇淋其實是液體盡可能細小的冷凍結晶。
不管是哪一國的冰淇淋,幾樣主要成分……喔不,該說功能,都不能輕易捨棄。
第一是奶類。
奶類提供蛋白質與細緻的口感。蛋白質能讓冰晶變得細緻易碎,甚至始終保持半固化的狀態。所謂冰淇淋的「綿密」,主要就是蛋白質的功勞。台式冰淇淋會使用樹薯粉調製的稠漿來取代牛奶,做出更黏稠的口感。
但是,奶類也不是愈多愈好。
蛋白質的特性之一是包覆味蕾,讓味覺不那麼敏感。
奶類過多,在正當冰的開發廚房裡有一句很台的術語:「包味」(要用台語講)。有一些味道本身具有銳利的特性,如檸檬、嘉寶果和百香果的酸,蛋白質能讓它們的味道變得平淡些。
點了大辣,吃一口後菊花一緊心中一凜,只有牛奶能救你上面的嘴,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是水分。
水分的比例一定要正確。過多的水分會讓冰淇淋的質地變得粗糙,過少的水分會讓冰淇淋吃起來乾燥、口渴。
水質同樣有講究。水中的礦物質如果不穩定或過多,將難以控制製冰時的結晶速度,造成不一樣的口感。
如果要做講究的冰淇淋,一套專業高價的淨水設備不能省。
第三是糖。
糖除了提供甜味,還能調整結構,調整抗凍性,延緩冰晶形成。
所謂的調整抗凍性,舉例來說,巧克力吹吹冷風就硬邦邦,伏特加卻是塞進冷凍庫也不會結凍,兩者的抗凍性完全不同。
如果你做了巧克力與檸檬伏特加這兩種口味的冰淇淋,卻統統放進負十二度的販售用冰箱裡,巧克力口味會硬到挖不動,伏特加口味則會軟得不成形。
正因如此,得利用不同的糖有不同抗凍性的特點,盡可能讓所有口味的冰品能保存在同一個冰箱裡,進而販售。
不同種類的糖能提供不一樣的抗凍性,例如葡萄糖的抗凍性是砂糖的兩倍,甜度卻只有六十%,透過混合多種糖,就能做出想要的甜度與抗凍性。
與此同時,愈甜的冰品愈適合在冷凍櫃裡長期販售,因為不會長冰晶,這也是超市冷凍櫃裡的冰淇淋普遍比店面手工冰淇淋更甜的原因。
然而,略有健康意識的人都知道,糖雖是人體所需,近代飲食中過量的糖也是糖尿病的主因。
正當冰生產冰淇淋時向來優先考慮降低甜度,最先犧牲販售時間。如果丟棄食物會下地獄的話,我可能早已是地獄之王。
第四是奶油。
奶油可以提供香味、滑順、紋理、形體,缺點是「包味」,嚴格來說不是必需品。
台式冰淇淋幾乎都無奶油,義式冰淇淋「雪貝」(sorbet)同樣以超低奶油或無奶油來表現水果的酸香。但在台灣,大家小時候吃的幾個老品牌全都是偏油潤的美式冰淇淋,也讓這種超高奶油含量的冰淇淋成了許多人心中對冰淇淋的「唯一」刻板印象。
正當冰有滿多負評都是覺得冰淇淋吃起來「太糙」,其實我們很想說,冤枉ㄚ大人……我們賣的本來就是雪貝啊!
第五是雞蛋。
有了油脂和水,一個沒極性一個有極性,接下來就需要一種東西叫乳化劑,讓油和水可以互融,同時增加綿密度。而這個東西,就是雞蛋。
最後是主原料,也就是主要的味道。
做草莓口味就要放草莓,做百香果口味就要放百香果,使用天然水果除了會受產季影響,無法做到夏天出草莓冬天出芒果,也深受每一批水果的品質影響。
以正當冰為例,不管是芒果、百香果、草莓、芭樂,每一年都要因應當年水果的品質和甜度重新開發。
此外,揀選、洗淨、削皮、芭樂要醃、芒果要去籽、百香果要挖、草莓要去蒂、芋頭要蒸熟還要蜜……
不管哪一種口味,都需要花費大量人力處理。
相信大家也都有概念,從土裡種出來的和用化學合成的,價格往往天差地別。
大量工業化合成,比小農戶種出來的,成本更低。
總之,不管哪一國冰淇淋,義式法式台式,幾個成分的主要「功能」都不能輕易捨棄,成分本人卻可以輕易取代。
換句話說,只要能提供風味、有水分有油脂、能乳化、有甜味、能形成細緻的半固化冰晶,就可以變成「冰淇淋」,縱使裡面半點來自土地的農作物都沒有。
糖的穩定作用,可使用以大量種植的玉米澱粉水解而成的麥芽糖醇來取代;糖的甜味,則用健康風險更高的果糖取代。
玉米澱粉和果糖都遠比蔗糖便宜,不過因為台灣本身就產糖,所以價差不會非常可觀。
奶油嘛,可以使用便宜數倍的椰子油,甚至氫化棕櫚油來取代。
以正當冰使用的無添加百分之百純奶油為例,一瓶一公升,價格為兩百塊上下。
椰子油呢?一公升約八十元。最便宜的氫化棕櫚油一公斤則在五十元以下。
至於一公斤上百元的牛奶與雞蛋所提供的增稠、乳化、安定等作用,則可以使用一公斤二十、三十元的羧甲基纖維素鈉、鹿角菜膠等添加物取代。便宜不說,用量還更省。
當然,以上價格只是一般小商家到食品材料行小量採購時的行情,若是食品集團的大量採購,還能再打個三折。
喔對了,想做什麼口味放什麼材料。
大家以為的常識,在食品界,叫做沒有成本意識。
食品材料行裡可以找到自然界所有農作物的替代香精,甚至光是紅茶,就能細分成阿里山紅茶、阿薩姆紅茶、紅玉紅茶、蜜香紅茶等細項。
至於台灣核准的八種最可怕的化工合成色素,則是所有色素中最便宜、健康風險最高的,也就是最爛卻又應用得最廣。基本上,沒有化工色素調不出來的顏色。
在我最熟知的冰淇淋領域,每一項天然食材被化工取代,就能省下近五到十元的成本。由最強大的色素香精組合成的「超級化工食物」則可以把成本裡大宗的主原料、大量處理的人力成本,統統省掉。
商場如戰場。每一塊錢的成本增加,都象徵競爭力的衰弱。
食材與人力加總後成本約為五十或六十元的香草冰,賣八十元。
全化工成本不到五元的香草冰,賣五十元。
一般味覺早被化工食物破壞的消費者,根本分辨不出其中的差異。
無論是花費的金額、「感覺划算」的程度,天然食物統統沒有一絲一毫的競爭優勢。
「很好吃貓咪也很可愛,不過太貴了,覺得很不划算。」
「雖然一切的體驗都還不錯,但想到結帳時我們四個人吃了五百多,就覺得不給個負評不行。」
這是正當冰,或說所有堅持天然生產的商家都會面臨的處境。
九十九%的店家都不會選擇天然製程,除了無奈,其實也是市場「優勝劣汰」的結果。
最後的那一%,如果不能獲得消費者的理解與支持,遲早有一天,我們將再也不會知道土地孕育的果物是什麼味道。
曾有大學生做專題時訪問我,最後問道:「如果我們畢業後想創業,也想創一個純天然的品牌,您會怎麼鼓勵畢業生?」
「我根本不會鼓勵你,」我說,「除非你想犧牲你一生所有能過上好日子的機會成本。」
※ 本文摘自《正當冰淇淋》,原篇名〈當一個不用添加物的小商,好難〉,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