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孩子突然提出的疑問,她無話可回,來到諮商室
文/朴又蘭;譯/丁俞
「愛情的開始或許有著相似的性質和模樣,但只有各自在愛情中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歷史,這段關係才會變得更加有意義。」
無論是女性還是男性,對愛情都會有最根本的幻想。西格蒙德.佛洛伊德曾說過,但凡是人類,都擁有「原初幻想」。所謂「原初幻想」是指孩子在和父母(對象)的關係中曾經經歷過,或在重要關係中感受到性衝動的「原初場景」。
人類可說是靠著「原初幻想」打造出現實的結構,這也就是說「原初幻想」裡的衝動決定了我們與他人相處的方式,在所有人際關係中,愛情關係受到的影響又更大。這樣的幻想無法用三言兩語說明,有著複雜迂迴的迴路,和一層層的屏障,讓人很難發現其真實的面貌。
女性對愛情有著最根本的幻想,而每個人的幻想都不盡相同。即便換了戀愛的對象,以為自己選擇了截然不同的人,但從本質上來看,也可以說一直以來都選擇了同樣的人。雖然陷入愛河的對象一直在變,但能夠動搖女性的心,引起其內心深處衝動的內在結構其實是相同的。
如果仔細觀察女性們對男性懷有的幻想,會發現有許多特質和「成熟穩重」、「能給我安全感」有關,又或者是無論在什麼樣的狀況下,都會守護自己的「保護者」。但在現實中,通常戀人抑或是丈夫都和這樣的幻想相差甚遠。女性們在與自己的幻想截然不同的男性一同生活的同時,又會被電影或電視劇裡頭的角色給吸引,感到心動,正是因為螢幕裡頭的人物擁有女性對理想對象的幻想,而這樣的幻想通常都和女孩們理想中的父親形象有關聯。女孩們心中的理想父親形象可能是那些在成長過程中,對父親感到失望的部分,也有可能是自己投射到父親或母親身上的理想面貌。
回想結婚的初衷
玄美說自從她生完孩子後,和丈夫之間的關係就變得相當疏遠,到孩子要上小學時,兩人之間的相處模式就和陌生人沒兩樣。雖然夫妻兩人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卻是如此生疏。
而某天孩子突然提出的一個疑問,讓玄美來到了諮商室。玄美的孩子是這麼問她的,「媽媽為什麼要和爸爸一起生活啊?」聽到這樣的問題,玄美一句話都說不出口,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孩子才好。玄美甚至搞不清楚孩子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疑問,是真的對他們夫妻兩人之間如同陌生人的關係感到疑惑,還是只是隨口問問而已。一直以來,玄美都抱持著「人活著都是這樣」的想法,過了一天又一天,孩子提出的這個疑問彷彿是在她平靜無波的生活裡投進了一顆大石頭,引起一陣陣的波紋。
當初是因為什麼原因決定跟丈夫結婚的呢?
因為夫妻間的問題來到諮商室的女性之中,大多數的人都會說「丈夫曾經有某項優點、有某項過人的能力或具有某種才華」。但結婚一段時間之後,兩人之間的關係卻開始變差,變得越來越疏遠,而這樣的關係就一直維持到現在。
我認為有件事情很需要我們重新思考,那就是丈夫的那些優點或才華,真的是我們決定和他結婚的決定性因素嗎?我希望女性們能夠好好再審視一下自己選擇與丈夫結婚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麼。那些優點和才華,會不會其實只是想讓潛意識去作決定,我們為了推卸責任,為自己作的不在場證明之一呢?我們之所以會選擇某人做為伴侶,有可能是在自己沒有意識到的狀態下,在對方身上感覺到自己缺乏的某樣東西,才會決定踏入與這個人的關係裡頭。除此之外,也有可能是陷入了幻想之中,認為某人能夠補足自己心中所欠缺的東西。也就是說,決定是否要和某人步入婚姻的主要因素並不一定是表面能看見的條件。
有些在婚姻當中受挫的女性,會渴望孩子提供支援
在這種情況下會出現的問題是,假如已婚女性在丈夫身上無法得到情感上的滿足,並為此反覆感到挫折時,就會為那些自己得不到的事物感到痛苦,甚至因此變得不幸。除了某些性本惡或天生沒有母愛的母親之外,也有部分女性會因為無法在愛情和家庭中得到滿足,便將這些壓力施加到孩子身上。這些母親們僅因為丈夫無法滿足自己的欲望與需求,便以自己為家庭作了許多犧牲與奉獻為由,用有些隱晦,或是直截了當的方式向孩子們提出各種要求。
從我過往的經驗來看,我可以很肯定地說很少有女性會試著照顧自己的感受,幫助自己從這種缺乏情感支持的挫折中站起來。如果用稍微寬容一點的說法,可以說會造成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我們本就是沒有愛就無法生存的生物。雖然也曾偷偷想過要透過出軌滿足被愛的感覺,但還是害怕周圍人們的指責,也不想承受隨偷情而來的罪惡感,終究無法越過那條用道德規範劃出的線。最後只能沉溺於電視劇和小說等虛構的故事中,藉此來滿足自己的幻想。將自己真正想要得到的愛,放進名為潛意識的隱密倉庫裡,欺騙自己,也欺騙孩子,把所有要求都當作是照顧家庭和孩子們的一種方式。
臨床上能看到非常多孩子扮演丈夫角色、父母角色,提供父母親心理支持的例子。而那些為媽媽填補丈夫這個空缺的兒子和女兒們,心中認為自己是在盡為人子女、做為家人的責任和道義,卻時不時就會為不知緣由的鬱悶和窒息感所苦。
在精神分析的過程中,許多女性會試圖自我反省。但精神分析並不是為了達成反省的一種修煉過程,而是要透過審視內心,釐清會讓自己產生某些衝動的原因是什麼,該衝動的結構又是什麼模樣。針對自己的性格和外顯的所有特性作深刻反省,根本無法真正改變自己的生活,也不會有什麼顯著的效果。說穿了,審視自己的行為和自我反省,不過是想讓自己成為能夠順應世界秩序的人而已。
精神分析最重要的是協助當事人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留意自己在了解內在自我,和探索內心衝動上作了多少努力,該如何處理藏在內心深處的衝動,又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去過自己的人生,透過持續不懈的努力,持續往讓自己能獲得滿足的方向前進。假如找了無數位人生導師,聽取了許多靈性團體領袖的意見,繞了許多圈子,最後還是回到原點的話,原因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對潛意識的不了解、壓抑和刻意隱藏。
無論是透過書籍還是精神分析,想要進一步審視自己的潛意識,就要試著對所有在我們生命中,曾經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抱持懷疑的態度,這也是學習留意自己潛意識的第一步。
我希望所有女性和妻子都能不被自己所在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給束縛住,只能不斷地思考該如何擺脫身上的枷鎖。妳生命中的他人,妳的另一半,無論那個人是誰,都不可能完全滿足妳,透過他人獲得的滿足往往只停留剎那。希望我們所有人都能變得更加聰慧,明白另一半能夠滿足自己的哪些需求,明白哪些是他人給不了我們的,同時給自己一些時間好好思考,想想自己能夠承受的底限在哪。
※ 本文摘自《我就是我,不是誰的另一半》,原篇名為〈因為那些對愛情的幻想〉,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