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E書】不管談不談戀愛,「談戀愛」這事都可能讓人心情不好
Photo Credit: Unsplash

【一週E書】不管談不談戀愛,「談戀愛」這事都可能讓人心情不好

文/犁客

你說人幹嘛談戀愛呢?

有的人認為這和傳宗接代有關──談戀愛才能結婚,結了婚才能生小孩,生了小孩就算無法「養兒防老」至少也能避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拜託這是什麼八股的想法,前面講的那幾件事之間根本沒有必然的關聯,養兒防老和孝不孝順之類的完全是站在個人利益(生存的利益以及道德判準的利益)上頭產生的想法,婚姻關係則來自人類社會制定的法條,以《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的說法是,這類東西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的力量來自「大家相信」,這些東西都是無中生有的、可以改變的。事實上是,婚姻關係與一個人所屬的社會規範有關,生不生小孩與生理狀況有關,而生了小孩之後,小孩就是個獨立的個體,就像我們不附屬於自己的父母親一樣。

不過這麼講又有點兒太偏頗。婚不婚生不生固然與愛不愛沒有直接關係,但愛不愛似乎與人類社會結構和人類生理狀況都有關係──它連結欲望,但也可以獨立於欲望之外存在;它會牽動內分泌之類的生理反應,但也可能影響純粹的精神層面;已經有不少研究指出談戀愛有助於個人與人類群體維持關係,不過我們也看過很多例子是人一談戀愛就脫離群體了;已經有不少研究指出談戀愛有助於個人情緒穩定,不過談過戀愛的人都知道談戀愛的時候情緒會穩定才怪。

有的人把愛和性連在一起。有的人認為要分開。有的人認為沒有性,愛就不算完整。有的人認為有了性,愛就不算純粹。有些人認為沒有性的愛比較美好。有些人認為抱持這種想法的人不是做作就是無知。大多數的人都明白就算沒有愛,生物的生理機制仍會協助完成能夠延續種族的性行為,不過有人認為就是因為有了愛,才讓人類與其他生物有所區別。

而且問題還不在談戀愛。

沒談戀愛時你看到身旁的人在談戀愛,心情不會太好;試著談戀愛但人家不想和你談戀愛,心情不會太好;談了戀愛但和對方談判的時間多過於談戀愛的時間,心情不會太好,談過戀愛然後結束了,心情不會太好⋯⋯當然,上述情節不見得一定會讓人心情不好,只是有這機率,也就是說不管談不談戀愛,「談戀愛」這事都可能讓人心情不好──這實在太可怕了,就像大雄根本不想惹胖虎但還是被胖虎揍了一樣。

幸好,生活在人類社會的好處之一,就是任何令人搞不懂的事都有人想去研究,而且有時研究者自己還會搞到第一手觀察資料,例如腦科專家自己遇上腦溢血於是有了難得的大腦觀察角度(這麼誇張的事真的有,不信你可以讀《奇蹟》)。所以,如果有個以科學方式研究愛情的科學家去談戀愛,那麼或許我們就能讀到相當有價值的觀察報告。

「研究愛情的科學家去談戀愛」想來比「腦科專家發生腦溢血」來得容易,不過妙的是,與這個研究愛情的科學家墜入愛河的對象,是個研究孤獨的科學家──他們從社會心理學、腦科學,以及兩人的研究主題與相處模式展開觀察與剖析,試著回答我們一開始的問題「幹嘛談戀愛呢?」,甚至把觸角伸得更遠,討論自願或非自願的孤獨、因而蔓生的人際網路互動情況,以及人生的獲得和一定必須面對的失去。

所以,先別管要不要談戀愛了。《為什麼要戀愛》,講的其實生活在現代人類社會必須明白的重要道理。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

延伸閱讀:

  1. 可拋可棄、利大於弊的終極社畜大冒險!《米奇7號》
  2. 他們的就是我的,我們的也是我的──你知道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