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四十歲很老嗎?』如果,四十歲失業的人是我⋯⋯」

文/蘇見祈

平陽虎

「從猶豫和勉強中,可以感受到他有多麼不甘心,打從心底就瞧不起自己正在應徵的工作。」

去年我負責過一個基層行政的招募工作,這個職缺薪資不高、福利有限,招收的對象是沒有相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所以當一份35歲求職者的履歷出現在收件匣時,我感到有些反常。當我點開履歷,看到李先生的履歷中寫著「連續擔任兩任地方單位副局長」時,就更是驚訝了。

首先,很少有公務員會放棄鐵飯碗到企業應徵。如今的公務員考試堪稱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大家都在擠著「上岸」時,「離岸」的人就顯得非常奇特。其次,李先生並非普通的基層公務員。哪怕三年前,他辭去地方單位副局長的職務到國有企業求職,擔任的也應該會是主管職位。

擁有這樣履歷的人,如今卻來應徵企業的基層工作,著實讓人有些猜不透。但畢竟李先生的條件完全滿足此職缺要求,他的主管經驗甚至可以組織起整個部門的運轉,發揮的作用很可能遠超一個年輕的普通員工。所以我們雖然心有疑慮,但還是對他發出了面試的邀約。

雖然李先生已經離開崗位三年有餘,但出現在我面前和我握手時,我還是能明顯感覺到他那種公家機關主管的氣場。兩人入座,開始交流。作為多年領導者,他的工作經驗無須置疑。在確認了這一點之後,面試就轉向了我真正想了解的問題。

「從履歷上來看,你過去近十年都在擔任主管職位,為什麼會考慮來應徵這樣一個企業的基層工作呢?」於是,這位人近中年的工作者,開始講述自己的職業生涯。

時光回到十幾年前,大學畢業的李先生選擇參加公務員選拔考試。只不過大城市的職缺競爭十分激烈,他想著先上岸總是好的,於是退而求其次,選擇了某個縣級的科員職位。

年輕有為的他很快得到了上級賞識,短短四年多的時間就嶄露頭角,從科員升到了副局長。或許在李先生的同事眼中,仕途順遂的他已經是令旁人羨慕的對象,但他對現狀其實並不滿意,他一直沒有忘記自己原本的目標──在大城市,拿下一個鐵飯碗。

在他的預期中,自己被調去只是時間問題,所以早早把房買在了都市,妻子也一直在那裡工作,後來他們也有了孩子。但他低估了編制調動的難度,一轉眼十多年過去了,幾個同事都得到機會被調去了,而他依然沒什麼消息。

李先生回到都市的日子遙遙無期,而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和妻兒多年異地導致的家庭矛盾也日益尖銳。經過反覆權衡,他終於只能選擇下策:放棄好不容易得來的職級,重新到都市找工作。

此時的李先生,已經過了35歲的公務員考試年齡上限,而就算沒有這個限制,讓一個35歲的人參加百裡挑一的激烈競爭,也過於為難了些。他只好憑著自己過去十多年的工作經驗,在國有企業中選擇了一個與當年領域相關的職位。或許是那家國有企業的同行,顧慮到了李先生之前的職級,最終給他的職位帶有「主管」二字的頭銜。

但李先生所在的部門就只有他一個人,只是名義上的主管而已,實際上李先生只是個光桿司令。也正是因此,說到最近的這一份工作時,李先生有些神情鬱鬱,不復方才回憶年輕時代時,意氣風發的模樣。

這份工作要對接的人員素質,也和此前有很大的差距;更重要的是,一直身為管理者的李先生,現在不得不親自做這些基層的瑣碎工作了。基層崗位的一切都讓他很不適應,他開始考慮是不是該換一個環境試試看,於是此時此刻,他出現在了我們公司面試的會議室裡……。

四十而惑的人

「一份收到六次的履歷,讓我開始思考:『40歲很老嗎?』如果,40歲失業的人是我……。」

同一份履歷,郭先生一共往我的信箱投遞了六次。其實在第一次收到這份履歷的時候,我就已經立刻把履歷推薦給了用人部門。因為在無數的履歷中,他的背景尤為亮眼。

他有資深工程師經歷,出身大企業,專案經驗在履歷上被羅列了足足五頁;他還有一大堆證書,可以在專案投標時為公司提供幫助。無論是論技術職稱,還是工作經驗、行業資歷,他的履歷都遠遠比信箱裡其他的履歷出色很多。但這份履歷,用人部門一直沒有給予回饋。

郭先生可能以為我沒有收到信,或者沒有打開履歷,所以在接下來的半個月裡又重複投遞了五次。一個打拚了20年的老職場人,本來不該如此急切的,想必他在生活裡也有為難之處吧。

在依然沒有得到回應後,某一天晚飯的時間,他撥通了我的電話。電話裡,郭先生反覆保證說,他知道自己年齡大了,也知道公司的管理階層未必有空缺,所以這次應徵,他不要求任何職務。

「只要給我和應屆畢業生同樣的工資待遇就好,讓我和年輕人一起加班也絕對沒問題!」他很認真的對我說。

是的,40歲的年齡,是這份出眾的履歷沒有被選中的原因。從他小心翼翼的態度我可以得知,因為年齡問題,他已經經歷了很多次的挫折。聽著電話裡的中年人反覆說:「我一樣可以加班的」,我覺得胸口堵得慌。40歲很老嗎?再過七年,我自己也40歲了。

如果40歲失業的人是我,作為一個HR,我的處境肯定不會比像郭先生這樣,具備專業技術能力的工程師更好。我說:「你放心,我知道你的專業能力肯定沒問題,面試的事我一定盡力。」

第二天,我沒有透過郵件聯繫用人部門主管,而是直接列印履歷走進了他的辦公室。我轉述了昨天晚上郭先生的態度,請部門考慮一下,是不是至少給他安排一次面試。

主管也是個四十多歲的人了,他看著這份寫有高級職稱的履歷,並沒有找到人才的驚喜之情,反而面露難色。他沉吟了良久,我想到昨天晚上求職者的為難處境,也一直沒有離開。終於,主管開了口。他說:「雖然求職者有過表態,但畢竟技術和資歷擺在這裡。如果要他做基層工作的話,拚勁總歸是不如年輕人的。而且四十歲的人了,身體也拚不動了,我們這邊還經常加班。也別為難人家。」

頓了頓,他又補充道:「如果是早幾年業績好,部門多一個人倒也沒什麼,但這兩年帳款很多都收不回來,部門這邊薪資壓力也很大。唉,真是不好意思。」

年齡劣勢,有再多技能都不堪一擊。這個決定性的劣勢,不是可以透過任何努力彌補的;人的老去是自然規律,誰都要面對這一天。最近兩年,我常常寫不出稿子。因為在事實面前,那些正確的道理都顯得很蒼白。

這位求職者,是在工作中沒有進步和成長,還是沒有注重於專業技能的提升?然後呢,結果又如何?這讓我還怎麼告訴人要努力保持競爭力?

或許有人會說,保持競爭力雖然不能保證自己的未來,但至少可以增加自己平穩落地的機率。

道理總是沒錯,但在現實中,任何選擇都是有代價的。競爭力是一個相對概念,而不是絕對的數值。

以當今職場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強度,以及企業對勞動者剩餘價值的攫取,如果你還打算不計代價的奮鬥,就意味著你必須在人人加班、人人過勞的職場環境裡,比常規狀態更進一步犧牲健康、家庭和個人生活。

如果「奮鬥」必然能換來自身的延遲滿足,那還可以說是個人選擇,見仁見智。但如果一個人為了事業,犧牲了陪伴家庭的時間,犧牲了個人最珍貴的健康,最終換來的所謂競爭力、專業能力,在必然到來的40歲面前一文不值,那麼此前的犧牲和投入,還是值得的嗎?

做自己

「我有一個要求,不加班。」這是他前半輩子拚死讀書後,想換來的報酬。

畢業生在求職時,名校學歷可以給他們帶來一些優勢。很多大公司在招募時,也會設定某些名校之類的學歷門檻。

很多人以為公司這麼做的原因,是名校畢業生的專業技術更出色,這當然是其中一個理由,但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

事實上,無論職缺和科系多麼匹配,畢業生到了職場上,還是要重新學習和掌握與工作相關的技能。就算校園裡的知識學習得再好,能讓他們直接應用的地方也很有限。

公司看中的,與其說是名校生具備的知識,不如說是他們更出色的學習知識的能力,以及名校畢業生之所以在年輕人中脫穎而出的性格成因──上進心。比起大多數人,他們往往更願意付出努力,換取競爭優勝的成就感,通常也更在乎來自上位者(例如父母、老師和主管)的認可,也就更不容易放棄競爭。

對企業管理者而言,員工具有上進心,意味著他們能大幅度降低管理工作的難度──在日常工作中,掌握說話藝術的上級,常常只需要給出一朵沒有成本的小紅花,可能是一張獎狀,可能是一句口頭的表揚,就可以讓年輕員工產生成就感,從而使他們為公司努力工作。

所以這一次的招募會,各家公司的HR才會不遠萬里趕到這裡。在今天的會場上,我的同行們都憋著一股勁,誰都不想空手而回。而就是在這樣的場合,我認識了這位邱同學。

一般的招募會都是僧多粥少:坐著擺攤的HR只有那麼幾排,但找工作的同學可是黑壓壓的一大片。而這一次則相反,因為我們這些二線城市的公司,對名校同學的吸引力著實有限──無論是選擇留在上海、北上首都,或者南下深圳,這所一流大學畢業生都可以自由選擇。所以來光顧這次徵才會的同學,數量就很有限了。

在粥多僧少的地方,賣粥人就只能自賣自誇,同行們紛紛開始表演。有人說他們公司規模大,晉升管道明確,發展空間廣闊;有人說他們公司專案數量多,涵蓋技術全面,能讓員工得到更多成長;有人說他們有多年維繫的優質客戶資源,只要想掙錢就總能掙到錢;當然,也有人說自家公司可以提供應徵者更高的薪水。

不得不說,我很喜歡看見這一幕。企業(準確的說是代表企業利益的HR們)竟然有有求於員工的時候。我幹了許多年人力資源的工作,見慣了所謂「管理學」為算計員工無所不用其極,看見這一幕,可以說是很解氣了。

邱同學只是禮貌且安靜的聽著,時不時說一句「謝謝」,但我從他的表情可以明顯看出,以上這些都沒能真正打動他。在粥多僧少的地方,喝粥的人就會有足夠的籌碼。

「我有一個要求。」聽完所有人的發言後,邱同學開口說道。「請說。」HR們紛紛示意。「我的要求是,不加班。」他用很平淡的口吻說出了自己的要求。

HR們面面相覷,我注意到有幾個年紀較大的主管,一瞬間變了臉色,他們再看向邱同學的時候,就像在看一個大逆不道、膽大包天的人。也有幾個人開始和自家公司的同事竊竊私語,從表情來看,他們說的顯然也不是什麼誇讚的好話。

「這位同學,你還沒有走出校門,可能不了解職場上的實際情況。設計行業加班是難免的,我們也都是這麼過來的……。」終於有一位較年長的負責人忍不住開了口,用這套在年輕人身上使用過無數次的話術,教育這個還不是他們公司員工的邱同學。

「我知道實際情況。」邱同學還是彬彬有禮的回答:「我請教過很多位學長學姐,你剛才說的實際情況,他們也都告訴過我。」

「那……」這位負責人聞言,有點疑惑。「正是因為知道大多數公司達不到我的要求,所以我才特意先在這裡提出的。找工作是雙方的選擇,各取所需嘛,對吧?」邱同學說完,繼續等待著回覆……。

以如今大學和研究所競爭之激烈,他們能考上那樣的學校,並且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十多年如一日的辛苦一定少不了。公司的管理者也是看中了他們任勞任怨的性格,才會在徵才時相當青睞他們。

可是,如今在這些最優秀的年輕人裡,也存在這一種特別的類型:他們多年刻苦付出,就是為了在踏入職場之後,有選擇「不繼續刻苦」的權利。

他們是為了自己努力,而不是為了企業努力。只要他們願意,他們就可以選擇用此前所有的努力,交換一個在職場中「做自己」的籌碼。

是的,在度過了懸梁刺骨的少年時期之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好孩子」意識到,一輩子都要求自己當好孩子是一件辛苦,而且沒有必要的事情。

所有認為名校畢業生習慣力爭上游,所以傾向於招聘他們的企業管理者,接下來都要面對這樣的改變:企業管理者眼中的「八、九點鐘的太陽」,早已經因為激烈的競爭而疲憊不堪了。

想想這些「職場新人」過去十多年所經歷的人生吧。考高中、考大學、考研究所,熬到深夜也寫不完的作業,週末和假期的補習課程,一次又一次的分數排名,在導師施壓下不得不做的專案,「爸爸媽媽以後就靠你了」之類來自成年人的焦慮情緒……。

是的,哪怕是角鬥場中的勝利者,也是會累的。我們說他們是年輕人,但他們在踏入職場之前,其實已經經歷過了十幾年的「工作」。他們年輕,卻筋疲力盡。於是他們中的一些人決定,用努力換來的學歷,用過往勝利的獎章,換取停止奮鬥的資格。

從此他們無須勉強自己,無須折磨自己。在職場前輩的眼中,他們的事業只是起點,而年輕人卻覺得這是終點──終於可以停一停拚搏的腳步了。正如另一場招募會上,對於我給出的高於平均水準的年薪,某位同學反問我的一句話:「錢多也要有命花啊,不是嗎?」

本文摘自《坐在對面的人》,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