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E書】書是反應社會重要議題的真正指標
Photo Credit: Unsplash

【一週E書】書是反應社會重要議題的真正指標

文/犁客

從前從前,社會上有某個議題開始被重視、討論,初始的燃點常是報紙或電視新聞,再來是雜誌(用各種立場討論的和亂磳熱度的都有),然後是書;而這個議題如果持續到有專書論述,那麼討論的熱度大約就會再燒一陣子,深度和廣度也可能再深再廣一點。

(當然胡說八道的程度也可能升級,不過那時沒「網紅」沒那麼多,個人的胡說八道傳播出去的範圍比較有限。)

會有這樣的順序自然和資訊產製更新的頻率及速度有關──報紙和電視新聞新聞每天、雜誌每週或每月,寫書就得更久一點。換個角度看,報紙和電視新聞比較適合單點談一起事件、一個現象,雜誌可以用幾篇文章組成一個專題平面,而書則能夠拉開時間及空間、把議題解析得更清楚更立體。

說「從前」也沒有多「從前」,至少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這種情況還沒有太明顯的變化;但在資訊數位化及傳播更便利迅速、「自媒體」逐漸成形之後,報紙及電視新聞漸漸失去在第一時間點燃議題的優勢,雜誌可以提供的功能更幾乎被全面取代。相對的,沒什麼討論價值的議題,也常在網友七嘴八舌地嚷嚷一陣之後就結束,像是一夥朋友之間日常的無謂閒扯那樣無疾而終,火苗不會繼續燒到出版書籍這個階段。

是故,無論是從前還是現在,甚至在可預見的未來,書都是反應社會重要議題的真正指標──或許產製過程和表現形式會因為科技因素而有所改變,但書籍可以「更全面更立體地討論與呈現該議題不同面向」這個功能並沒有變。

也因如此,從一個社會的出版歷史──特別是人文類型書籍的出版變化──可以看出在某段時間長河當中,這個社會關心的是什麼;而這個「什麼」,也反應了這個社會在那段時間面對的各種局勢,包括政治環境的改變與經濟結構的調整。

從這個角度想像,台灣的出版史理應十分精采。

19世紀末台灣是清朝的邊緣小島,接著成為日本的殖民地,約莫五十年後進入威權體系,再過三十多年解除戒嚴民主轉型,每個時期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樣貌都經歷了劇烈變化。在這一百年左右的台灣歷史當中,透過出版主張或回應某個議題,得面對什麼樣的挑戰、規避什麼樣的限制、選擇什麼樣的切入角度以及使用什麼樣的描述詞語,才能正確、精準又安全地傳達想法、延續討論,不但考驗書寫者的思慮與技巧,也呈現出版者正視議題的態度以及對於自身社會責任的定位。

出版島讀》,講的就是這百年來台灣人文出版的江湖翻攪。二十二個作者輪番上陣,訴說這段歷史當中的傳奇與軼事。

▶▶看看【他們或獨自練功、或義氣結盟,有時還須抵抗強權──從禁錮到開拓,22位作家導讀臺灣出版的百年風貌! 】!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

延伸閱讀:

  1. 他們替大眾擋住黑暗怪物;但他們只會辨識怪物,不知如何避免受傷
  2. 不管談不談戀愛,「談戀愛」這事都可能讓人心情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