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wikipedia

陳澄波喜歡畫故鄉,特別是嘉義街景與公園

文/盛鎧

陳澄波出生於 1895 年,是日本統治臺灣的第一年,而知名的雕塑大師黃土水(1895-1930)也是同一年出生。陳澄波一出生就是日本統治時代,後來前往東京美術學校就讀,接受學院式藝術教育,受到明治維新後現代化教育薰陶,於日本學習西方繪畫技巧。日治時期電線桿與排水溝等基礎設施,在當年是較為新奇的建設。由〈嘉義街外(二)〉畫作中可看到臺灣房子已經有兩、三層樓高,不是古早的一層樓平房,且馬路筆直寬闊整修過,雖然是一般鄉村景象,但也可以看出現代化的影子。

〈嘉義街外(二)〉

另外,陳澄波也畫「媽祖廟」,媽祖是臺灣人共同信仰,廟宇理所當然成為地方信仰中心,也是社區意識凝聚重點。〈溫陵媽祖廟〉呈現出很本土的傳統意象,但一樣可見電線桿等設施,足見陳澄波是非常喜愛畫電線桿的畫家。畫面中可以看到供水、排水的基礎設施,背後涵義代表了公共衛生觀念的興起,不禁讓人想起現在政府宣導勤洗手等觀念。此類水利建設是當今城市規劃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畫作主題雖然是傳統媽祖廟,但同時涵蓋電線桿與水泵等近代設備,雖然這些設施在現代社會已很常見,但以當年生活條件來看,當時居民已跳脫傳統取水、挑水等體力活,是邁向近代化的一個重要象徵。

陳澄波喜歡畫故鄉,特別是嘉義街景與公園,想到嘉義就會想到噴水池。張義雄小時候曾在嘉義市中心看到陳澄波於噴水池附近作畫,覺得很帥氣,因而萌生想要當藝術家的念頭。另一幅〈嘉義街景〉,畫的是嘉義市中心,同樣有電線桿元素,還包含現代化的三層洋樓,屋頂形式也更現代了。

〈夏日街景〉,可以看到畫面中間後方的「公會堂」建築。畫作右後方有個特別的高樓建築是啤酒屋,也就是「高砂麥酒株式會社」,主要是販售啤酒與餐點。畫面中間電線桿後方有個「佈告欄」,佈告欄前方有位撐陽傘的女性,我們以「陽傘」稱呼,功能主要即是用來遮陽,也稱「洋傘」,代表其非傳統油紙傘,呈現出另一個外來事物的影響。畫作中結合了電線杆、洋傘女性、戴帽子孩童、嘉義公會堂與帶拱廊的新建築等等不同主題,帶給觀者現代化街景的感受。

〈夏日街景〉

〈嘉義中央噴水池〉畫作元素包含了噴水池、路燈,以及可能是用於電報收發功能的電塔,還可以看到汽車在路面上行駛,也是一個相對現代的城市街景。〈嘉義街中心〉這幅同樣有電線桿、噴水池與廣場。市區出現噴水池,代表具備公共給水系統與自來水等設施。自來水給水是很重要的城市建設,噴水池不僅美化城市景觀,還代表當時技術已可將水源由遠處引至市中心,且擁有水道設施可供給自來水水路。〈嘉義街中心〉畫作還包含了傳統小吃攤等本土景象,左邊店家店招上寫「ビール」,表示這是家啤酒屋。在當時那個年代,啤酒並非傳統酒類,傳統酒類是米酒或水果酒之類。啤酒自日本時期引進臺灣,表示當年飲食也開始邁向現代化。

〈水源地〉為1915年繪製,是陳澄波約 20 歲就讀總督府國語學校時所繪,屬於比較早期的作品,當時繪畫技法尚未純熟。此畫主題為「火力發電廠」,發電廠上方是淨水池,水源由此處進入自來水沉澱水池後,沉澱淨水再進行取水作業。下方是現在公館的「自來水博物館」,當時是自來水廠,當年即藉由此設施將自來水引進臺北城。畫作除可看到自來水廠與發電廠等現代產物,同時也能看到水田、水牛、牧童騎著水牛等本土田園景色。融合本土與現代等事物,是陳澄波很感興趣的題材,從這早期作品也可以看出其風格。

陳澄波也有許多關於故鄉嘉義街景的畫作,例如〈嘉義公園一景〉、〈嘉義公園一角〉等作品,繪製於1934年。〈嘉義公園一景〉中,父母與小孩在公園觀賞動物;〈嘉義公園一角〉作品則包含了水池、庭園造景與小橋流水等。陳澄波畫作中的「公園」一般都為嘉義公園,是市民喜愛的休閒場地,嘉義民眾看到相關畫作一定都有某種程度的熟悉感,這類元素理所當然屬於本土題材。然而,公園也有現代化的一面,今日街頭常見大小公園,一般觀念也認為城市擁有公園是很正常的設施。但公園其實是現代城市規劃的產物,是現代城市刻意保留的都市之肺,不僅可淨化空氣,更可成為市民休閒處所。

淡水寫生

陳澄波除了畫嘉義街景,也畫臺灣各地景象,特別是臺北,因陳澄波當年跟藝術圈朋友合組「臺陽美術協會」,時常到臺北與藝術家朋友聚會,並會一同結伴到淡水寫生。〈臺北橋〉的畫面中間為臺北橋,連接臺北市與三重,河面上可以看到較為傳統的舢舨船。臺北橋是日本時代所建的鐵橋設施,故臺北橋代表了現代化的交通建設景物。

淡水景色是臺灣許多藝術家喜愛的題材,因為此地前有淡水河出海口,後有觀音山,且淡水的房舍兼具傳統與西式風格,例如白樓與紅毛城(英國領事館)等。〈淡水風景〉畫作中可以看到傳統閩式建築,也有西式的洋房洋樓。淡水之所以有西式建物,因早期屬於通商口岸,洋樓在此作為經商辦公等功能,如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博士曾在淡水成立「馬偕醫館」,以及荷蘭人建造的紅毛城,後來成為「英國領事館」等,當年的現代產物在淡水可見不少。

〈淡水風景〉

二二八事件

可惜的是,陳澄波於 228 事件遇難過世。遺照上可看到西裝上的彈孔與血跡,當年二戰結束後臺灣光復,陳澄波原本對於臺灣光復也有所期待,認為新政府將是現代文明的法治政府,沒想到 228 事件前,政府統治失敗引發人民不滿,全臺陸續出現抗議陳情活動,嘉義地區亦出現政府與人民的衝突情事。

陳澄波於日本畢業後曾前往上海任教,於 1932 年回臺,因具備中國教學經驗,擁有國語(華語)溝通能力,能夠與新政府官員溝通陳情,且陳澄波是熱心公益的人,故當地民眾邀請陳澄波一同前往與政府談判。當年臺灣接受的是日本教育,在學校講日語,在家則說臺語、客語等母語,故無法與當年說北京官話的政府官員溝通。

雖然二二八事件發生在 1947 年,距離新政府於 1945 年接收臺灣後已經過了兩年時間,但人們學習新語言的速度沒那麼快,當時陳澄波出面會談可同時協助翻譯。由前面畫作可知,陳澄波喜愛現代事物,他認為新政府應該是現代化的法治政府,故願意協助出面陳情,沒想到政府直接抓捕談判者。陳澄波身為民間仕紳,僅是幫忙調停,希望政府可以聽取民間意見,並非抗議分子,但是陳澄波到了嘉義水上機場就被抓走,後來於嘉義火車站前被槍決,過程並沒有經過合法的審判程序。

陳澄波曾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當年在畫壇是相當有地位的人士,他是第一位以繪畫作品入選者,而黃土水則是以雕刻作品入選。他曾經對政府有期待感,但政府卻讓他失望了,甚至賠上自身性命,無疑是一場悲劇。

※ 本文摘自《現在進行式:臺灣藝術史的光影實錄》,原篇名為〈臺灣美術的本土性與現代性:從陳澄波、張義雄到侯俊明〉,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