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倍川餅與醃山葵如何成為靜岡地區的名產?
文/鈴木勇一郎,譯/劉淳
東海道不僅連接京都與江戶,也是前往伊勢神宮參拜的必經街道,乃近世主要的交通幹線,沿途曾有許多名產問世,同樣是廣為人知的事實。
其中,安倍川餅自近世開始便是知名的東海道名產。顧名思義,當時的安倍川餅是安倍川畔的茶屋所販售的點心,關於它的起源,則流傳著這麼一段說法:
慶長年間,德川家康赴御用金山井川笹山巡視時,一名男子製作了麻糬進獻。家康詢問這款麻糬的名字,男子假安倍川與金山的金粉答稱「這是安倍川的黃金粉餅」,家康聞言大喜,之後便將這種點心稱為安倍川餅。
安倍川餅自此成為名產,然而明治以降卻隨著東海道線的開通「逐漸沒落,僅餘石部屋一家商店尚在販賣」。
在靜岡車站有一家販售鐵路便當的加藤便當店,店主加藤鶴對這種情況憂心忡忡,便開始在車站內兜售安倍川餅。安倍川餅因此成為靜岡站的名產,甚至只要「列車停靠靜岡站,叫賣『名產安倍川餅』與醃山葵的聲音便此起彼落」。
值得注意的是,改為在靜岡站販賣的安倍川餅與之前銷售的近世東海道名產安倍川餅,並非只有販賣地點不同。
近世以來,安倍川畔的茶屋所販賣的安倍川餅,是撒上黃豆粉的麻糬;至於靜岡站販售的名產安倍川餅,用的其實不是麻糬而是求肥。
求肥是用水溶解白玉粉或餅粉,再加入砂糖、水飴攪拌後製成的一種和菓子材料,主要特徵是口感柔軟,且比一般麻糬的保存期限更長。事實上,近世的麻糬名產之所以能成功轉型成近代土產,求肥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使用求肥製作的安倍川餅一直以來都受到「似是而非的假貨」、「欺騙世人」等批判。然而,安倍川餅原本是以在茶屋現場食用為前提的名產,若要轉型成能在車站隨手購買的土產,就免不了這番脫胎換骨的過程。
此外,靜岡站還會販賣另一種極具代表性的土產──醃山葵。關於其起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據說最晚在幕末時期就已經有了醃山葵的雛形。不過,基本上在「東海道鐵道開設前,醃山葵並非出奇之物」。
到了明治三○年代,醃山葵已經躋身「鐵道開設以來備受東西往返旅客喜愛的土產,靜岡車站每日銷售盛況驚人,稱得上本市首屈一指的特產」,在靜岡車站內販售,成為醃山葵這項土產大為風行的開端。
明治初期的醃山葵主要由田尻屋製造販賣,鐵道開通之後,小泉樓與田丸屋的商品也加入了站內販售的陣容。其中田丸屋還由壽司桶得到靈感,開發出盛裝醃山葵的桶狀容器,據說「與普通的容器不同,別具雅趣,因而大受讚賞,後來業者也參與各種共進會、博覽會,大大宣傳了一番」。如今,靜岡車站等處有許多商店會販賣田丸屋的醃山葵,可見積極的商品改良與擴大銷路是其主導醃山葵市場的關鍵之一。
本文摘自《土產物語》,原篇名為〈第一章 鐵道與近代土產的登場〉,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