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舉手】老公和我都需要加班時,誰去接小孩?《雙薪家庭進化論》
Photo Credit: Unsplash

【讀者舉手】老公和我都需要加班時,誰去接小孩?《雙薪家庭進化論》

文/Barbie

很開心《雙薪家庭進化論》是身為二寶媽的我2023年第一本讀物。

過去一年,我個人其實活得有點彆扭,家裡的新生兒出生,在職場上穩定的輸出,即便把自己的興趣跟生活縮減到最小了,還是深深覺得裡外不是人。

家人總覺得我以工作優先:「反正工作對你最重要」、「媽媽又在工作了」;工作上又時常為了孩子們被打斷需要離開:「沒關係你先走」、「不好意思要請假一小時先去接孩子」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撕裂和重擊。

到了2022年下半年,這一切都轉變成對老公的不順眼。

生活裡出現了《雙薪家庭進化論》中足以摧毀婚姻的末日四騎士:輕蔑、批評、防衛、漠視,他請我丟垃圾時廚餘要包好再丟,我覺得「又來了」,他請我小孩的米餅要密封好,我覺得「他意見很多」,他請我把小孩的玩具分類好,我覺得「你當我都在休息很閒是不是」。其實他說的內容是沒問題的,但是會這麼做的當下,我手上真的還有好多更急的事,比方孩子忽然打了一個噴到衣服型的濃鼻涕、或是又要亂拿筆去塗臉了,從孩子開啟的夫妻失和在日常及咫尺之間。

為了突破這樣的困境,其實我在職場上做了一些觀察跟訪談,我找出幾位我認為可以做為role model的職業婦女前輩請教,詢問他們如何平衡家庭跟工作,得到的答案幾乎雷同,就是「沒有平衡,只能盡量。你孩子還小,大了就會好一點了」

但其實我內心知道,孩子大了只是從生理的需求轉為心理的需求,前輩媽媽們都客氣了,目前我只是在生養,教養更是難啊!

而每一個職業媽媽都有另一個名字叫做內疚,我的女兒因為必須留校到最後一批,因為同學的媽媽是比較早來接的,才三歲的她被同學笑說:「妳不能回家」,她哭著跟我說「媽媽你可以五點半來接我嗎」我的心真的好痛。

小孩需要父母接,她每天在校時間比我在公司還長,可她才三歲啊,只要思考到這些內疚無比的事,就會是我想放棄工作的起始。但是書裡給出統計,夫妻中的一人為了照顧孩子而辭去工作,很少是值得的。當離開超過三年的女性重回職場時,減薪幅度高達37%;有93%的母親在孩子大了之後想重回職場,但只有40%的人成功找到全職工作。震驚無比,死皮賴臉的還是得活在職場上才行。

在這裡,也想針對「工作」做點補充,感謝書裡給的定義,我所指的工作其實是職業(Career),而不單單是工作(job),這樣的工作必須投入較多心力,工作在生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為工作付出,同時也在工作中成長,精進專業的知識與技術,並持續學習。曾經有人問過我,為什麼不請育嬰假?當時我回答,因為我喜歡工作啊!除了喜歡賺錢之外,不得不說工作確實扮演了某部分的自我實現。

結婚生子大多的時光還是幸福的,我非常愛我的小孩,甚至因為生養他們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知道原來我可以生出那麼多愛、那麼有耐心,在疲憊時看著他們的臉也備感療癒。

我第一次感覺自己犧牲了,是在前年的金馬獎,身為電影系,剛畢業的幾年還曾為了無法完整看完金馬影展而哭泣,這幾年根本不把影展排進行事曆裡了,到了前年金馬,僅僅看著轉播感慨萬千,想到廁所安靜一下把自己的思路跟情緒紀錄下來,結果卻被小孩頻頻打斷,最後想寫的時候「啪!」都沒了,就像現在我說不出任何一部影展片一樣,那個曾經有點文藝的我,徹底消失。

書裡提到雙薪家庭進化有三個階段,身處第一個階段至第二階段之間的我看著案例頻頻點頭,就是我們沒錯。

第一階段:蜜月期過後,幸運的我們都是台北人,沒有因為結婚移居到新的城市或國家的水土不服,真正的衝擊來自生孩子後面對家務跟工作之間的分配,當兩個人的工作都一樣重要的時候,我們都一樣需要加班時,是誰先去接小孩呢?

我出差的時間如果跟老公趕案時間撞期呢?孩子生病時即便能假手他人(通常是外婆)但無法自己照顧病中孩子的那種罪惡感?我叫不出任何一個同學的爸媽名字、沒時間跟他們social,是否也讓我的孩子間接在學校人緣受到影響呢?比方假日沒辦法去XXX家玩?

這些大哉問,我好希望婚前、或是懷孕前有人能告訴我⋯⋯

即便我現在還在這個「過渡期」,但也已遠望孩子們大了之後的第二階段:中年危機,及第三階段:空巢期,看完了書,覺得某部分的自己被抒發、被同理了。在忙碌的工作及育兒生活中,二十幾歲的我們可能會神采奕奕的覺得自己可以做的到平衡(書裡說的,我也曾經這樣以為—只有努力沒有辦不到的事);現在年近四十,才發現沒有平衡,只有「努力在哪、成就就在哪。」

因此結論就是繼續努力,然後對老公好一點,將來退休生活三寶—老伴、老友、老本,都要經營跟打造。

臉書前營運長桑德伯格曾說:「你做出最重大的職涯選擇,就是決定自己的結婚對象。」

「職涯與愛情=雙薪家庭」兩者關係其實相當緊密,跟老公一起討論好彼此的目標及底線,不再獨立看待我們的工作、人生及責任,真正的人生伴侶不是各自獨立,而是互相依賴,是我2023年第一個學習到的人生課題。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教養與生活:

  1. 別把自己的戰場丟給孩子打;找出孩子天生的光采,才是最好的教養
  2. 教養路上,被激怒是正常反應,但不少家長會因此賭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