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想好好陪陪自己,你有地方可以去
文:小歐/「四國遍路同好會」主持人
二〇〇六年,因為看了NHK日劇《迷路的大人們》(ウォーカーズ〜迷子の大人たち)而認識了在日本有一千兩百年歷史的「四國遍路」,心裡覺得很嚮往,卻又感到迷惘。那個時候,台灣還沒有什麼完整的中文資料,只有一些旅行網站或雜誌,在介紹四國時會給「四國遍路」一點篇幅,以及一位北藝大的遍路前輩李至耕走了三十幾所寺後寫下的心得。
不曉得為什麼,我一直很在意這件事,於是那兩年多經常用我很破的日文研究日本的遍路情報網站、看日本歐吉桑寫下的遍路遊記,和親友分享《迷路的大人們》影片,不斷地在和這件事靠近。
越感覺到心裡的渴望,越能辨識阻擋自己的牆,那時候有一道牆是這樣的:根據日劇裡說到的旅行日數和網站上查到的訊息,走完一趟四國遍路少說要四十天的時間、十萬台幣的旅費,如果我有這個時間和錢,我為何不去風景優美的歐洲旅行或找個東南亞的沙灘華麗渡假,為什麼我要去日本鄉下走路,那麼累,何必呢?
殊不知在二〇〇九年走了一趟遍路後,我就得了傳說中的「四國病」,對於那條路非常想念,除了透過介紹遍路積極散播「四國病」的病毒外,也想辦法再去走一圈。
若問我走遍路時最迷人的是什麼,我覺得那是一種陪伴自己的純粹感,每天要做的事就是走路、吃飯、洗澡、睡覺,有方向、有進度,徒步者只需要體驗自己、觀察自己、認同自己,有空的時候可以和自己面對面對話,也可以放空與自己併肩同行,一起欣賞路上景物流動。四國當地因為有這種鄉土文化,遍路道周邊的居民也了解遍路者在做什麼,經常會給遍路者友善的問候或是各種形式的「接待」,讓遍路者在徒步時也能得到許多溫暖。因為如此,遍路回來後彷彿得到了一顆珍貴的寶石,結晶了那段路上的風雨和太陽、身體的苦累、以及對自己的再認識。對,「再認識」,在了解自己的各種極限後,對世界的眼光、對自己的眼光不同了,和解了、明白了,也就讓自己好過了。
我想這就是長距離步道最大的魅力,透過徒步旅行,讓自己陪自己見識自己的不同面向,也讓自己和大地更加親近。二〇〇六年的我想不明白的事──以為花錢享受才是天經地義,花錢吃苦又何必──但現在的我已很明白,人能有這個時間、空間、體力,為自己創造一段靠自己走完的旅行,那換來的是比花錢豪華度假更珍貴的幸福,會給自己之後的人生帶來穩定心靈的力量。
*** *** ***
和Josie認識於二〇一一年底,那是我在臉書開設「四國遍路同好會」時,她已定居美東,我們是臉友,知道她是基隆同鄉、也看日劇,發文的喜好很有共鳴,於是常有互動。後來她去遍路回來,我們就在基隆見面,吃吃喝喝;以後每次她回台灣,也都繼續吃吃喝喝,但不同的是,我對她的好奇越來越多,她每次回來前又去走了一些地方,這幾年下來也走了一萬公里的路,走過一萬公里的人看過的風景、沉澱下的心得會是什麼呢?
這麼說好了,現在在台灣對於長距離步道更加認識,有興趣的人也非常多。二〇一七年新竹的「Sofa Story, 旅行講堂」辦了一場「走遍天下,走出自我──四條你絕不能錯過的徒步朝聖路線」的活動,主辦人展展找了走過西班牙聖雅各朝聖道的Mike和Vida、台灣媽祖環島的朱朱、四國遍路的我和美國PCT的Pedro來接力講座,那天我認真聽了其他徒步者的經驗分享,直到最後Pedro在介紹PCT時,我們其他講者聽得無比佩服,畢竟我們三組都是一千公里上下能完成的旅行,三組加起來都還不到PCT的里程數,PCT可是四千多公里,要在自然景觀步道上生活好幾個月,那是一個怎樣的景況?換句話說,我們那天四組人加起來的里程數,都還不到Josie走完的路,那走過一萬公里的心情境界是什麼?
這本書的出版正好回答了我的問題,Josie說:「徒步誠然是一種物理性迎向世界的行為,但對我來說更是一種逐步朝向內在,學習專注於當下,跟自己連結的正念練習過程。」我有深深的共鳴,也相信Josie把自己放在世界三大洲、不同國家和文化樣貌的步道上,逐一再逐一、深入再深入地提煉自己,那些深刻和細微或許已難以言喻,但會形成一種篤定的力量,使自己更加成為自己,更接近內在自我。
在研究四國遍路的歷史時了解到,一直要到二戰後幾十年,前往四國的陸空交通才陸續完備、一九九〇年代初,遍路道現代化整備才完成。看了Josie的介紹,才知美國的國家景觀步道是二十世紀中才逐漸落實。也就是說是在科技進步、世界和平的今日,我們才可以這樣自在的旅行。這樣說來,長距離步道真的是世界給現代人的禮物,人們只要走路就好,便可鍛鍊身與心,並遊歷世界難得的風景。
特別在經過疫情這兩、三年全球封鎖,俄烏戰爭不息的今日,深深感受到很多我們過往以為尋常的事不是這麼理所當然,這更使得能進行一趟長距離徒步旅行對個人生命經驗來說是如此深刻且珍貴的事。
很想把這本書送給二〇〇六年或更早的我來讀,我希望那時候的我就能知道這是重要的事,而能少點摸索、更有勇氣,站在經驗者的肩膀上跨出屬於我的徒步旅行。也想把這本書推薦給對長距離徒步旅行有興趣的朋友,路一直都在,為自己創造時間、錢和體力,可以是一種人生的目標,也可以讓自己知道,如果你想好好陪陪自己,你有地方可以去。
※ 本文摘自《走向內在》,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