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妳不把辱罵當一回事,意在保護我,妳的沉默是愛的表徵。
文/歐大旭;譯/宋瑛堂
身為移民,應該時時刻刻高聲疾呼愛國。不把愛國兩字掛嘴上,表示你存心背叛,不知感恩。高喊愛國時,儘管你的愛既複雜又難以言喻,也要表演給別人看,大家看了會比較安心。
每隔一陣子,你要大聲說,身為馬來西亞人/英國人/美國人/某某國人,我引以為榮。要是你能把句子加長更好,例如講成:我知道我國有些毛病沒錯,不過,講句老實話,比起中國/巴基斯坦/奈及利亞等等,這裡的日子太理想了。就算你沒在國外住過,就算你和上一代都生在這一國,就算你們從沒在印度/中國/越南的生活經驗,你也可以這樣宣示。
事實上:愈早自認是移民愈好,這樣一來,你第一次聽見別人叫你「滾回某某國」,就不會感到霧嗄嗄。唯一的麻煩在於,土生土長的人不可能自認是移民──「移民」是別人貼在你身上的標籤。你完全覺得自己屬於這國家,而這國家也屬於你。即使等到你再大幾歲,受過多種文化薰陶,你想重拾祖籍定位,回到前幾代的祖國,走訪他們出航的港口,即使如此,你會覺得有點空虛,有點像在表演。(再怎麼說,小漁村現在成了大港,擠滿了油輪和貨櫃輪。你講父母和祖父母教你的語言,當地人覺得你的說法很萌,激似黑白片對白。)移民也好,外國人也好,以及任何相同概念的不同說法,顯現在你聽見的言語,全是你自己永難徹底體認的境界。
以上這一切,妳全瞭然於胸,但不知是本能使然或存心,妳決定不傳授給我。妳和我爸媽串通好了,護著我,培養我心繫這片土地,讓我靜靜愛著它,愛得自然,乃至於甚至不像愛,倒比較像更基本的東西,例如氧氣,是我吸收、合成的東西,是活著就能貢獻大環境的東西。我第一次被人用馬來語罵「中國豬」時,竟懷疑了一下,華人吃豬肉所以華人是豬嗎?或者另有一個我還無法理解的深奧原因?因為我才六歲大。妳對我說,沒事啦。妳笑說,他們還小,不懂在亂罵什麼。經妳這麼一說,我的問號馬上飄走了。在我腦海裡,我聽到、見到兩三個妳說的笨小孩,完全沒威脅性。往後,每次我聽到辱罵,總能以同樣態度聳肩應付。
事實上,我六歲被罵的那一次,對方並不是小孩,而是成年人。我一直不願出言更正,現在才告訴妳。
不久後,我頭一次聽見馬來語「滾回唐山」(balik Tongsan),當下真的以為挨罵的不是我本人,而是北京來的路人甲,所以才被人趕回中國。假期結束了,航班即將起飛,該回國了。兒童的思想就有這種妙用,能編造不同的現實以自保。但有時候,這類故事太脆弱,禁不起考驗。我對妳提起「滾回唐山」事件,妳卻又想保護我。「哎呀,能滾回哪裡啊?」妳笑著說。「怎麼回去?能搭巴士回中國嗎?」被妳這麼一講,罵人的話變得荒唐,變得狗屁不通,天花亂墜,根本沒邏輯可言。然而,妳知我知,那句是真的用來罵人的,妳自己也聽過無數次。(妳個性太隨意,頭腦太精,不可能誤解。)我們站在廚房裡哈哈大笑。妳給我一杯甜麥茶,說,我們今晚去布先(Pusing)吃麵吧,我請你呷你最愛的福建麵。
在這樣的時刻,我明白妳的用心,妳不把辱罵當一回事,意在保護我,妳的沉默是愛的表徵。
※ 本文摘自 《碼頭上的陌生人》,原篇名為〈第二章 瑞意 〉,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