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醫生來了!──愛與陪伴是最好的處方箋
Photo Credit: Pixabay

狗醫生來了!──愛與陪伴是最好的處方箋

文/唐祖湘

牠陪伴過的安寧病人,從老到少,有男有女,各式疾病都有,牠開的「處方」一律是一臉天真乖巧的表情、呆萌無辜的大眼睛…。

全身毛髮烏亮,有著一雙呆萌大眼的Oba,是一隻人見人愛的拉不拉多犬,牠可不是一般狗狗,而是接受過完整專業訓練的輔助治療犬,擁有高穩定度與服從性,溫暖陪伴安寧病房末期病人,幫助他們暫時忘記身體的痛,心靈獲得片刻安適,也帶給家屬許多美好回憶。

兩年前,輔助治療犬Oba開始在臺北榮總大德病房駐點服務,牠穿上專屬背心,配戴有名字的項圈,日日跟在醫生身後一起查房,「Oba來了!」病人和家屬總忍不住上前抱抱、摸摸牠,感受Oba的溫暖,溫順又乖巧的Oba成為安寧病房裡一股暖流。

溫柔陪伴,圓滿病童心願

在擔任治療犬之前,Oba曾接受過充足的社會化與生活化訓練,因此個性十分穩定,「治療犬的穩定性在安寧病房十分重要,Oba在這點絕對是一百分!」專帶Oba的安寧護理教育師劉曉菁表示,安寧病人大多很瘦弱,身上又經常有各種儀器管路,如果治療犬不夠穩定,在病床蹦蹦跳跳,甚至亂咬管路、撲上去舔人,病人可能就會承受不住。

但Oba完全不會,牠陪伴過的安寧病人,從老到少,有男有女,各式疾病都有,牠開的「處方」一律是一臉天真乖巧的表情、呆萌無辜的大眼睛。在病床上調整好位置後,自己就乖乖趴下來,從來不會隨便亂聞、亂動、亂咬,而是給予病人全心專注的陪伴。狗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對於接近生命末期,每天都要面對疼痛與死亡的安寧病人,感受尤其深刻。

有天,安寧團隊接到兒童病房緊急聯繫,原來是一位罹患骨肉瘤的小病人病況變差了,劉曉菁連忙帶著Oba前去。說也奇怪,意識已模糊,無法自主活動的小病人似乎感覺到Oba的陪伴,竟主動將小手伸進Oba的背心裡!起初媽媽以為小手是不小心滑進去的,擔心他不舒服而試著將手拉出來,沒想到小病人輕輕掙脫媽媽的手,堅持將手貼緊Oba,「他的手就這樣拔著Oba的毛。」劉曉菁帶著笑容示範小病人的動作。

雖然是近乎無意識的行為,但已是小病人許久不見的自主反應了。病人媽媽流著眼淚說,「孩子從小就吵著說想養狗狗,我答應過他,等到國小三年級就讓他養,但他現在才六歲,可能沒機會了……謝謝你們願意帶Oba來,幫他完成養一隻狗狗的心願。」而善解人意的Oba在這個過程中始終淡定,彷彿知道自己正以溫暖和陪伴,圓滿小病人的生命。

病榻陪睡,讓病人暫時忘了痛

Oba的靈性和敏銳,在一次次的陪伴任務中被察覺。劉曉菁說,起初以為Oba只是順從指令,跟牠說什麼,牠就做什麼,後來慢慢發現,牠不僅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還能敏銳地感受差異。

劉曉菁舉例,有一陣子,她每天早上都會帶Oba去病房,探望一位患頭頸癌的年輕病人,當時病人有半邊臉已被癌細胞侵蝕,劇烈疼痛讓他無法進食,也幾乎無法說話,但每天看到Oba,他都會發出「Oba~」的聲調,還會移動身體挪出位置,拍拍床鋪,示意Oba上床「陪睡」,這樣一人一狗的相處有時長達一、兩個小時,甚至連病人的太太都有些吃味。

在年輕病人離世的隔天,Oba照慣例自發性地走到病房門口安靜坐著,等待病房門打開讓牠進去,劉曉菁拍拍Oba,跟牠說:「Oba,那個哥哥走了。」Oba聽完,像是理解了什麼,這才落寞地緩步離開。

還有一位阿嬤因病腳無法伸直,但每次Oba去探視,她都寧可自己盤腿坐,盡可能將床上空間讓給Oba睡。後來阿嬤轉院,當劉曉菁帶Oba進到病房時,牠竟然主動走到阿嬤的房門口觀望,即使劉曉菁輕聲告訴牠:「阿嬤去別家醫院了。」Oba還是一直看著病房,良久才邁開步伐,頭低低地走出來。

療癒病人也療癒團隊

自從Oba成為安寧團隊固定成員後,除了紓緩病人和家屬情緒,也帶動醫療團隊的工作氣氛。一位安寧醫師分享,每回查房,只要Oba跟在旁邊,在討論醫療決策的時候,「環境、情緒、氛圍都變得溫暖許多。」

劉曉菁也說,每當帶著Oba與病家進行生命回顧時,Oba自帶的紓緩魔力常讓她不需要費力引導,病人和家屬就能放開心胸,滔滔不絕地分享,「牠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觸媒,讓我們跟病人、家屬的關係,可以用不同形式去建立。」

繁重緊湊的工作步調,也讓安寧團隊夥伴承擔著說不出口的壓力,因此當夥伴陷入低潮時,常會跑去抱抱Oba,跟牠說說話,Oba也會用牠無聲的陪伴為夥伴打氣、釋放情緒,充飽電後重新投入工作,為更多病人服務。


※ 本文摘自 《用愛,送你遠行》,原篇名為〈遇見善解人意的狗醫生──教育師劉曉菁與治療犬Oba的服務日常〉,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