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越想證明自己有能力,越容易和大人的權力出現拉扯
文/李家雯
我永遠不會忘記二○一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那天晚上,臺北又濕又冷,我們一家四口約好了要與從南部北上的親戚在外聚會。趕著出門之際,我在家門口與五歲女兒有了這樣的對話。
「快一點!彰化姑姑在等我們,趕快去穿襪子。」我指揮著小孩,嫌她動作太慢。
「我不想穿襪子!」女兒平時就很有主見,當晚也不例外。
「怎麼不要呢?要出門了,去把襪子穿起來。」眼看時間要來不及了,但我還是試著耐心地和她溝通。
「不要,我就是不想穿襪子。」她堅持。
「可是外面很冷,穿襪子可以保暖。」我繼續勸說。
「但我不覺得冷,我就是不想穿襪子。」面對我的好言相勸,她也是打定主意不妥協。
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冷。擔心小孩腳底不夠溫暖的我,又趕時間出門,於是心急之下,忍不住大聲了起來。
「你現在不覺得冷,出去就冷了!快點把襪子穿起來。」
「我就是不覺得冷。我想穿涼鞋,不要穿襪子!」
「你這小孩怎麼講不聽,冬天穿什麼涼鞋!」我雙手插在胸口,嚴厲地看著女兒。
沒想到此時,她竟然說了一句我想都沒想過的話──
「這是我的腳!我!自!己!決!定!」
轟一聲,火山爆發了!整個怒火中燒的我,很想對小孩大吼:「你在講什麼鬼?搞不清楚這裡是誰做主?」但,揹著名為心理師包袱的我,沒有把話說出口,硬生生地將這股怒氣壓制在心中,讓這樣的OS只在我腦內無限迴盪。
以上,是真實事件原音重現,也是我個人「反面教材」的不良示範。但這會不會也讓你覺得似曾相識?好像也經歷過類似的事件?
阿德勒心理學相信,人從出生開始,就會有一種「渴望變得更有能力、更強大」的天性。你或許會在某些書上看到「自卑的驅力」這樣的形容。簡單來說,那是因為人類天生就希望自己不是脆弱渺小的,不喜歡自己處於「弱勢」的一方,也不想要感覺自己是沒有能力的。於是,在生活中就會去追求一種「能力感」,試圖透過各種方式來證明自己。
女兒的回話,就是很典型的「能力證明」。雖然才五歲,但她也不希望自己是處於「不能作主、無能為力」的狀態,於是高聲拒絕我的要求,藉此證明自己有能力決定。請回想你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是不是曾出現那種「我來!我要做!我會!」的行為?縱使他們未必做得完美,但卻不想放棄證明「自己可以」的機會。你還記得當他們「成功做到某件事情」,臉上閃閃發亮的神情嗎?那是一種為自己感到無比驕傲的愉悅感,也是人們獲得「能力感」而覺得滿足的證明。
然而,孩子自出生開始,確實會有做得「不夠好」的時候。在智力與體力都無法超越大人的狀態下,孩子依然有證明自我的渴望,就會往負向的路徑走去,而引發父母師長的困擾。
父母的感受:怒!怒!怒!宛如沙塵暴翻滾而來的「怒到爆」!
想追求能力感的孩子,會透過控制與掌握的方式來滿足自己。如果能藉由建設性的行為來得到正向滿足,他們便可以信賴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也會願意為自己負責。然而,一旦感受不到環境(大人們)願意給他們機會去證明自己,就會開始出現挑戰權威、想控制別人、拒絕接受他人主導的行為。這樣的情況會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越有自主權,而更加明顯。我們常聽人說兩到三歲的小孩,是貓狗都嫌的年紀,因為此時的孩子開始發展自主意識,也會讓大人感覺這個階段特別愛唱反調,其實這都是他們想證明自主性與能力的表現。同樣地,在發展自主與獨立的青春期階段,這種「我就是要自己決定」的狀態,會更為明顯,也更令家長困擾,甚至引發更激烈的衝突。
試著想像這樣的畫面,你在家裡(或教室裡)要求小孩做一件事,他說:「我不要!」(或者是「等一下!」)而父母因此對孩子感到很不滿意,就繼續指揮(或碎念)。接著,孩子繼續展現自我意識,擺明了就是「我偏不要現在做」的態度,在這麼一來一往之間,雙方對峙的張力越來越大,因為彼此都想證明自己才是對的,於是就宛如拔河一樣,互相使勁拉扯著。
要怎麼知道自己已經陷入跟孩子之間的權力拔河?其實,我們可以從觀察自己的情緒變化開始。只要你發現,自己和孩子說話的口氣愈來越大,情緒越來越「高昂」,甚至到最後,你會很想拍桌子瞪眼,對小孩大吼:「你有搞清楚這個家(教室)誰是老大嗎?」(或者:「你翅膀硬了是嗎?」)那就代表已經陷入拔河了。此時,我們正在用「權力」(Power)壓過孩子,試圖證明自己比較「正確」。
追求能力感的負向路徑:權力拉扯(拔河)
對《哆啦A夢》裡的「胖虎」,你有什麼感覺?身為大人,我們大多都不會喜歡這個孩子,認為他就是「卡通界裡的霸凌代表」。每次他想控制別人順從他(例如,給他玩具、漫畫、來聽他的演唱會),或者,只要覺得事情不如自己預期(例如,打棒球輸了),就會用「暴力」的方式來脅迫別人。那就是胖虎在使用「拳頭」(力量感),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但如果仔細觀察,事實上,只要胖虎的「能力」運用得當,他也可以是一個能為他人帶來貢獻、與人合作的孩子。你會發現在劇場版裡,當胖虎和哆啦A夢一行人成為最有連結的夥伴時,他總是會主動為夥伴們抵禦敵人(或怪獸),以一擋百。胖虎也是非常照顧妹妹的哥哥,他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有人欺負他的妹妹。不論是在卡通裡或現實生活中,像胖虎這樣每次一言不合就惹你生氣的孩子,也只是想要證明自己的能力,渴望握有力量罷了。
追求權力感和追求過度關注的小孩,兩者之間最大的不同在於被指摘之後,他們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一樣是面對小孩一直敲桌子、發出噪音的情境,當你「提醒」他不要再敲的時候,那些想被關注的孩子會馬上停止動作,甚至還會賣萌裝可愛地道歉說:「對不起!我不會再犯了!」但可能忍個十分鐘後,他就會故態復萌。
但對追求權力的孩子,每當你提醒他,他反而會變本加厲,一臉「我就是要敲,你能奈我何」的表情。其實,在那樣看似故意的行為下,所隱藏的是他們的非語言訊息,此刻他正在說:「你不要幫我決定!我想當我自己的主人。」
面對困擾行為的策略:離開戰場
讀到這裡,你可能已經開始有點體悟,理解為何面對試圖權力拉扯的孩子,我們總是容易動怒?因為惹你生氣,是他最好控制你的方法啊!記得嗎?我們說過,他想證明自己有能力,因此每當你生氣,就是他「成功證明自己」的證據。
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做呢?請你反過來想想,要是在現實生活中,你發現自己正在與人進行「拔河」的活動,但你一點也不想繼續了,此時要如何停下來?其實很簡單,就是放下繩子就好了。
避免與孩子陷入拉鋸與拔河,最好的方式就是「離開戰場,不要繼續鬥」。請直接走開,一來,人在盛怒下總是衝動行事,不自覺做出會令自己後悔的舉動,既不能解決問題,又會造成更劇烈的傷害。二來,當你與孩子陷入拔河,就等於在爭輸贏,就算爭贏了道理,也傷了情感。因此,不論你選擇「暫停討論」還是「離開當下的風暴」,都能讓你避開二度傷害。而一旦你選擇冷靜面對,不陷入過度的防衛或攻擊,孩子便會發現:原來戰場上,根本沒有人想跟他爭!這就是停止拉扯最好的方式。
確實,面對與孩子的權力拉扯,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心境:「老子(娘)就是要證明我是對的!」問題在於,教導孩子本應該是一件出自善意的舉動,只是在負面情緒滿溢的狀態下,說出來的話永遠都不會是好話(別忘了在權力拉扯時,我們是很火大的)。相反地,就算你說的話充滿道理,態度也很平和,但孩子在情緒高漲下,根本聽不下去。當大腦中處理衝動情緒的區塊過度活躍時,理智冷靜的區塊很自然便使不上力。於是,再有道理的道理,在他聽來都是無理。
溝通的意義,取決於溝通後的結果。當你的溝通充滿道理,卻失去情感連結,與孩子的關係就會越撕裂。往後不管你再「正確」,孩子也不會想聽,難道這是我們想要的嗎?
最佳的方式是在平時沒有衝突的狀況下,藉由營造讓孩子有所選擇、對生活有掌握感的環境,來滿足他們對「能力感受」的追求。賦予孩子責任,指派他任務,讓他對家中(或教室)的事務有參與感與決定權,往往能給予孩子「我是可以決定的」賦能感(Empowerment)。
我明白,但我們都會想,孩子明明錯了,難道不該教嗎?
當然,「教」是一定要教,但在有正向情緒連結、避開權力拉扯的情境下教導孩子,才能事半功倍。關於具體的引導做法,我們會在Part 4加以說明。當你又被孩子惹得怒不可遏時,不妨先跳脫這樣的憤怒,停下來思考。有沒有可能,孩子只是在用錯誤的方式,告訴你「我也想當自己的主人」呢?
※ 本文摘自 《教養是合作》,原篇名為〈想證明自己有能力,卻走向與大人的權力拉扯〉,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