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E書】怎麼死、為什麼死、什麼時候死,以及怎樣判斷有死沒死
Photo Credit: Unsplash

【一週E書】怎麼死、為什麼死、什麼時候死,以及怎樣判斷有死沒死

文/犁客

杜甫有一首詩叫〈贈衛八處士〉,寫自己與朋友一別二十年,沒料到又重逢了──古時候交通和資訊不及現在方便,真要寫信聯絡一來一往之間也得好些時日,有時今日一別就是此生不見,所以杜甫再見到朋友,心情相當激動,寫詩紀念;而這詩裡有這麼兩句,「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寫〈贈衛八處士〉時杜甫四十幾歲,所以「訪舊半為鬼」這句看起來很可怕──還沒五十歲的人,有半數同儕已經去世。這有部分原因來自當時有「安史之亂」這種非尋常狀況,世局動盪,生活困難;但也有部分原因相當尋常,就是那時的人不會活太久。同一首詩裡還有兩句是「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假設杜甫的朋友和他同年,那麼就是二十來歲結的婚,但事實上這在當時得算晚了,因為舊時代十多歲結婚生子很平常,四十幾歲時別說「兒女忽成行」,連孫子孫女可能都成行了。這有部分原因來自社會勞力密集,需要人手做事;也有部分原因和勞動力無關,就是那時的人不會活太久。

這不是中國古代才有的狀況。事實上,剛進入20世紀的時候,全球人類的平均壽命大約是三十五歲──這還已經創了新紀錄。才過一百年,21世紀的時候,人類的平均壽命已經延長超過一倍──仔細想想,這和先前比起來,絕對是很誇張的進步速度,更何況,20世紀的這一百年間,人類世界發生過兩次大規模國際性戰爭、大規模種族滅絕等等爛事。

那到底為什麼我們越活越久?

直接想到原因自然是「現代化」的種種助力:醫療啦、公共衛生系統啦、成藥啦、知識傳播方式啦,糧食種植技術啦,甚至是交通工具和都市的道路規劃──因為有夠快的運輸設備和順暢的交通路線,有助於把遇上意外的傷者或發病的患者更快也更安全地送進醫療院所(或者反過來,把醫護人員送到這些有需要的人身旁)。可是,反過來說,現代化生活帶給人前所未有的壓力,壽命增長讓某些過去少見的病症變得相當平常,就連像「夠快的運輸設備和順暢的交通路線」這種好事,都會讓因交通事故身亡的人比從前多很多倍。

所以,我們可能不大會被猛獸咬死,但可能會得高血壓,可能不大會因為被生鏽的刀刃劃傷感染破傷風而死,但可能會遇上車禍。因為開始發展長途海上交通,我們才會找出敗血症和維他命C之間的關係,過去三年造成生活諸多不便的新冠肺炎,讓我們正視不同工作形式及線上活動的靈活運用。

是的。觀察人類怎麼死、什麼時候死、因為什麼原因死,以及用什麼樣的標準來評斷一個人有死沒死,其實就會看到人類世界的變化──人類用腦袋和雙手創造了什麼新局面,帶來什麼新麻煩。

因為我們怎麼死亡,就反映我們怎麼活著。

翻開《人類死亡史》,從全新角度理解人類歷史。

▶▶看看《人類死亡史》:從今昔歷「死」掌握人類歷史的發展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

延伸閱讀:

  1. 第一次去奧茲國是因為龍捲風,第二次是──
  2. 「你能不能和我交往?」是比「吃碎玻璃有什麼好處?」更危險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