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父親最愛吃的雞湯麵,來自今天的鼎泰豐
Photo Credit: unsplash

當年父親最愛吃的雞湯麵,來自今天的鼎泰豐

文/一青妙;譯/辛如意

每年寒暑假,我照例會出國旅行,既然難得成行,當然想去新鮮的地方,卻總是沒將臺灣列入考慮。
二○○六年夏天,我決定要去睽違已久的歐洲,從網路上搜尋便宜機票,可惜距離出發日期太近,機票早已售罄。
我不想光去一趟歐洲,就耗費超過三十萬日圓,也捨不得放棄一年一度的海外暢遊,便尋找不到十萬日圓就可成行的國家。此時正值暑假黃金期,票價居高不下,想找到適當地點談何容易。最後,只有最符合條件的臺灣成了首選。

說起過去返臺的主因,還是為了與親戚見面。活動範圍僅限於臺北市區,甚至只在舊家新生南路一帶,從未踏出這片區域。畢竟是童年熟悉的地點,不可能只為觀光而造訪。

我一直為是否該放棄旅行而煩惱不已,最後決定前往闊別五年的臺灣。

我最喜愛搭乘中華航空的班機,雙親健在時,也是挑這家航空公司。華航是全臺最具代表性的航空公司,是我們的不二選擇。

華航確實曾發生多起空難事故,但機身上的梅花標誌,卻是代表臺灣的國花,令人十分懷念。

臺灣是亞熱帶國家,比沖繩位於更南方。從機窗眺望,發現與南國度假勝地的澄朗碧空並不相同,而是摻著粉塵的灰濛濛青空。我有預感,空氣中將有溼黏肌膚的汗臭味,心裡不停想:「受不了~鐵定要熱昏啦~早知不該來的。」

我因曾居住過臺灣,常有人問起:「何時去臺灣最好?」我總是回答:「七月到九月最好別去喔。太熱了,整個人變得懶懶散散,不想跟人靠近。」
話雖如此,我恰是選擇七月來臺,真佩服自己的決定。

從成田機場搭乘華航班機出發,抵達桃園中正國際機場。

我記憶裡的中正國際機場,乘客絡繹紛雜,設施相當陳舊。但這次抵達,發現已成了地板晶亮光滑的新航廈。後來聽說這是幾年前落成的第二航廈。
我打算去臺北市,這才發現遇到難題。以前有家族要事必須來臺處理時,我總會先通知親戚,由公司派車接機。這次卻要獨自設法到市區,實在令人不知所措。

服務臺的人員告訴我,從機場可搭計程車或巴士前往臺北市。我選擇搭巴士,重點是價格便宜、令人滿意,約一小時即可抵達市區,費用只需臺幣一百五十元。原本以為車內設備簡陋,結果出人意料之外,座位寬敞,不下於日本長途巴士,還有腳踏板,電視、水晶燈等一應俱全,相當於觀光巴士。我首次搭乘機場巴士,充滿新鮮感,感覺值回票價。

巴士自機場出發後,一路疾駛前往市區。與東京相較之下,臺灣樹木更顯蓊綠,飄著翠鬚的南洋風樹林,可深切感受到臺灣的南島氣息。

「汽車修理」
「豆花」
「飯店」
「餐廳」
「臺灣銀行」
「檳榔」

大量字體複雜的「正體字」招牌紛飛眼底。

感覺腦中的記憶正一點一滴甦醒。

臺北市北郊的山上,一座中國式建築映入視線,正是蔣夫人宋美齡女士鍾愛的「圓山大飯店」。

巴士經過市區內最醒目的中山北路,可望見昔日我們一家聚餐的國賓大飯店,真是令人懷念。一身休閒裝的上班族、穿著平底鞋的粉領族,與日本風格多少有些不同的街景。占據整條街的小黃,一望無盡的機車,還有路邊攤小吃。是的,這就是臺灣。

我閉上眼,靜靜地回憶。

改變的、未變的,同樣存在。

與我在臺灣時的七○年代風貌漸漸重疊。這趟巴士之旅,彷彿有搭乘時光機的錯覺。
抵達臺北車站後,吸入肺腑的空氣瀰漫一種悶溼感,就像是鐵茶壺冒出的蒸氣。放眼望去,聳立著一座陌生的摩天大樓,這就是二○○四年竣工,曾是世界最高的臺北一○一大樓。

臺北車站出現了新地鐵看板,還有寬廣的地下街。

公車的車廂外整面張貼了美麗女星代言的化妝品廣告,車內冷氣涼快,乘客舒適乘坐。在我印象中,舊時的公車樣式簡陋,從地板縫就可望見馬路忽隱忽現。車上沒有冷氣設備,車掌小姐在後座替蜂擁而上的乘客剪票,大聲呼喊下一站的站名。那像印度火車擠滿沙丁魚客的公共汽車,已永遠從臺北街頭消失了。
與記憶重疊的風景,徐徐錯開。

我到昔日就讀的幼稚園所在地,卻遍尋不著,向鄰人打聽,不料對方竟回答:「從來就沒有這所幼稚園。」

我發現自己的記憶逐漸模糊,重新體認到歲月的流逝。既然對故鄉十分瞭解,就沒有必要再來,來也是枉然,因為這裡已顯現出迥然不同的風貌了。
我曾想將成為黑白記憶的場所,當作是現代的彩色風景。

父親最愛吃的「雞湯麵」。那家店在我小時候,距我家只需走十五分鐘即可到達,就在父親公司隔壁。母親常去那間店,提著類似便當盒的銀色雙層提鍋,去裝「雞湯麵」回家。當她有事必須處理時,便由我提著去買。

那時的舊店是兩層樓,一樓角落是廚房,蒸小籠包兼煮麵,擺幾張小桌。拿出提鍋點一碗「雞湯麵」,店家會在容器下層裝湯、上層裝麵。回家取出麵來,澆上熱呼呼的雞湯,湯汁入味的雞肉煮得柔柔嫩嫩,真是人間美味。在我小時候,最期待父親分一點雞肉來嚐嚐。

當時我並沒注意那間店的名稱,店名忘得一乾二淨。時隔二十餘年重訪故地,一瞧招牌才發現,此店正是目前大受日本觀光客歡迎的小籠包名店「鼎泰豐」。地點確實沒變,但店家生意興隆,已改建成氣派的四層樓房,客人等候時必須先取號碼牌,號碼會顯示在電子看板上。

走進店內,我按照往例點了「雞湯麵」,端來的湯麵味道依舊,果真是好滋味。真是太好了,店面外觀雖與記憶不符,味道卻是一如往昔。
我又到過去就讀的「復興小學」瞧瞧。以前總是搭校車或由「蔡司機」送我去上學,以為距離家裡很近,其實車程相當遠。已成了黑白記憶的復興小學,一如「雞湯麵」店家,同樣變得美侖美奐,昔日泥灰色的平凡建築物,如今改砌成氣派的紅磚校舍。

學校後側,曾有一連多家說不上整潔的小吃攤。其中有我和蔡司機一起買著吃的「冰淇淋」攤子、有時買來帶便當的「排骨飯」攤子,全都不見蹤影,這裡已成為住宅區。

我前往當時的四層樓舊家,建築物依舊,一樓成了托兒所。從外面眺望住過的二樓,當時一起放著鞦韆和玩具、小孩聚集的陽臺仍在。入口處潮味依舊,感覺只要打開大門,就會遇見那個買完豆漿就衝上樓的小女孩。

我還去了夜市,以前攤販使用污濁的半桶水,使勁清洗缺邊缺角的碗盤。現在則改用免洗筷和塑膠碗盤,客人食畢後的碗盤,在水龍頭下反覆沖洗。環境衛生顯然大有改善,令人十分驚訝。在夜市吃著「臭豆腐」、「豆漿」、「蚵仔麵線」等臺灣小吃,感覺黑白、彩色的界線已經消失。孩童時代那既熟悉又親切的味道,可說是絲毫未變。

從記憶裡甦醒的老味道和氣味,經過歲月洗禮略變了樣貌,我卻知道依然與現代相繫。原本未列入考慮的臺灣之旅,頓時變成愉悅的旅程,讓人想更進一步瞭解這塊新土地。


※ 本文摘自 《我的箱子》,原篇名為〈顏家物語〉,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