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差點無法畢業,但我用這個方法考進東大!
文/上田涉;譯/石玉鳳
各位在思考如何回答我前面的問題時,是不是像這樣:在腦海中一邊發出聲音一邊思考呢?「問我在哪裡看書嗎?現在是坐在家裡客廳沙發上。」應該是像這樣在心中自言自語吧!
這裡的自言自語並沒有發出聲音,而是像在腦海中朗讀的感覺。同樣的情形,也可能發生在安靜的看著文件或書籍時,或是像此刻看著這本書的時候。這種「想像自我聲音的現象」便稱為「音韻表徵」。當出現音韻表徵的現象時,腦中是在進行什麼樣的活動呢?可整理出如下的流程。
【音韻表徵的流程】
- 眼睛看到文字。
- 透過腦內視覺區理解文字資訊。
- 在聽覺區,文字資訊被轉換為聲音(進行音韻表徵)。
- 在語言區,聲音被處理成語言資訊。
這裡的視覺區、語言區是還未進行說明的詞彙。大腦內掌管視覺的部分即稱為視覺區、掌管語言的部分稱為語言區。當然還可以再精密細分,不過大約有這樣一個「簡單概念」就可以了。
這裡有個特徵,文字資訊一旦被轉換為聲音資訊,就會被當成語言資訊處理。
也就是說,聲音被認知成了語言。如果只有文字資訊,是不會成為語言的。必須有聲音,語言才能成立。為什麼呢?要說明這點,就必須思考我們是如何掌握語言的。
靠耳聽學習法考上東大
我是在約二十五年前,親身感受到耳聽學習法的效果的,當時我還是十幾歲的考生。
如同〈前言〉提過的,我在高中三年級時,學力偏差值只有三十。這種成績別說大學了,連高中都可能畢不了業。所以當時的我根本考不上任何一所大學。
但後來在某個契機下,卻讓我毅然決定以東京大學為目標,這部分由於會偏離本書主題,所以細節暫且不談。總之,重考兩次後,我真的考上了,而那時我用的方法正是本書的主題──耳聽學習法。接下來就為各位分享這個方法。
第一步,就是要先看清楚自己的敵人,所以我先買下了東大的考古題庫(綠本系列)。
不過當然完全看不懂。
「如果寫的是現代文應該沒問題吧,畢竟是日文啊!」我邊想邊翻找現代文的篇章。因為我從小就愛看書,高中還當過圖書委員,又天真的以為現代文考題的解答就是寫寫讀書心得而已吧!
想不到,考題中的文章或題目我竟然全部無法理解。讓我啞口無言,終於看清了事實。
那時要是我因束手無策而心灰意冷,應該早就完了。
但是就在我進入第二步驟後,開始看見一線曙光。當我懷著祈禱的心情慢慢把題目念出來後,發現好像比以前看得懂了。
於是我越來越上手,不斷的重複念,直到同一處念了約一百遍之後,覺得自己理解得更深入了。
除了解讀力變好,連文章的閱讀速度也突飛猛進。
「也許有機會考上!」
當我這麼想的瞬間,彷彿在黑暗中射進了一線光亮。
如果念過度念到連聲音都沙啞了,我便會換個方法,就是「利用音韻表徵,有意識的在腦海中出聲默念」。因為持續進行之後,我的身體也逐漸知道這個方法可獲得與念出聲相同的效果。這個方法是我學習的基礎,由於它沒有名字,所以我稱之為默讀。
持續一段時間後,我已經能解開聯考程度的現代文考古題了。
後來我去上了升學衝刺班,一心只想把自己逼到無路可退。在逐漸進步之下,我連超難考的大學出的試題也能過關了。
於是我又使用同樣的策略進攻古文及漢文,最後國文科目全被我擺平了。背後支撐起這一切的原動力,正是念出聲音這個方法。
※ 本文摘自 《超高效率!耳聽學習法》,原篇名為〈靠耳聽學習法考上東大、以語言思考時,聽覺也會運作〉,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