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店僅仰賴幾本暢銷書的悲哀現實,該怎麼辦呢?
文/黃寶凜;譯/簡郁璇
若要說起過去一年間休南洞書店最大的變化,那會是什麼呢?旅行回來之後,有段時間英珠維持過去的經營方式,但大約過了兩個月,她開始將這兩個月內在腦袋來來去去的想法付諸實踐。英珠決定在休南洞書店的深度和多元性中尋找它獨有的個性。就算客人們讀起來有些困難,但英珠決定以有深度的書為主進行策展,同時考慮到多元性,排除了暢銷書。
經營休南洞書店的同時,英珠老是在苦惱應該拿暢銷書怎麼辦。每次看到登上暢銷排行榜的書,內心就會鬱悶不已。問題並不在於登上暢銷排行榜的那本書,而在於一旦那本書登上暢銷排行榜,它就會蟬聯榜上的現象。久而久之,不知從何時開始,「暢銷書的存在代表多元性消失的出版文化」的想法也逐漸根深蒂固。
只要走進大型書店的暢銷書區,英珠就彷彿看到了出版市場的扭曲自畫像。僅仰賴幾本暢銷書的悲哀現實,這該怪誰呢?這並不是誰的錯,只不過是反映了不閱讀的文化中的各種面向罷了。面對這種現實處境,經營書店的人要做的,是不畏困難,依然傾注自己的棉薄之力,為讀者們介紹各式各樣的書,讓讀者們知道,在這世界上,不是只有成為暢銷書的幾本書而已,也不是只有寫暢銷書的幾名作家而已,而是有無數的好書,也有無數的作家。
為此,英珠能做的,就是在書店內排除暢銷書。假如直到昨天都還不是暢銷書,卻因為幾天前有知名人士在電視節目上提及,在今天成了暢銷書,英珠就不會再訂購那本書。並不是因為那本書不是好書,而單純只是為了追求多樣性。不過,英珠會挑選並採購與那本書的主題相同的書,假如有客人想找暢銷書,就能把其他的書介紹給他。
儘管不確定英珠的這種經營方式對客人們來說有多創新,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這對聖哲來說具有十足的魅力。聖哲說:「那本書之所以是暢銷書,是因為它本身就已經是暢銷書了。」聖哲說不管是電影界或出版界都為了相同的問題而大傷腦筋,對英珠產生了革命情誼。聖哲總是把「希望能將更多好電影與好書介紹給更多人」掛在嘴邊。事實上,英珠去旅行之前,為了休南洞書店的未來所制定的計畫三就是這個──去掉暢銷書。
除此之外,過去一年間,休南洞書店也迎來了大大小小的變化,但其實從某方面來看又沒有太大改變。因為無論是過去的休南洞書店,抑或是現在的休南洞書店,都反映了英珠的理想和想法。英珠在尋訪國外獨立書店的過程中獲得的領悟是,所有書店都具有它自己的個性,而個性,就取決於經營書店的店主人身上。還有,打造個性所需要的是勇氣,為了把店主人的勇氣傳達給客人,需要的是真心。也就是說,需要的是勇氣與真心。
英珠心想,倘若能帶著勇氣實踐想法,又能不失去真心,或許休南洞書店就能像她造訪的那些書店一樣長久經營下去。此外,如果能持續反省與改變,休南洞書店的未來就能比想像中走得更遠。這一切想法的底下,要有英珠對書本持續不變的熱愛。
倘若英珠熱愛書本,書店員工也都熱愛書本,這份愛不也就能傳達給客人了嗎?倘若我們四個人能透過書來溝通,透過書來開玩笑,透過書來鞏固友情,透過書來延續愛,那麼客人不也就能明白我們的心了嗎?倘若在休南洞書店感受到唯有閱讀之人能打造出來的人生紋理,倘若唯有閱讀之人能打造的故事從休南洞書店流傳出去,大家不也會想要拿起書本來翻閱嗎?英珠希望能繼續閱讀、介紹好書,好讓大家在生活中驀然覺得需要故事時,就能找到書。
今天,英珠的一天也將與昨天相似。她會在書的包圍下,訴說與書有關的故事,做著與書有關的事,書寫與書有關的文章。她會抽空吃飯、思考、聊天,一下子憂鬱,一下子開心,而接近書店關門之際,她會說今天這樣算是過得還不錯,抱著愉快的心情走出書店。
在走回家的十分鐘內,她會與勝宇通個電話,回家後也繼續和勝宇通話,接著洗漱後上床休息。然後,搬到樓上住的知美說不定會跑來按門鈴,也說不定會與跟在知美後頭的靜書久違地來杯啤酒,又或者,因為職員增加而搬家的英珠,說不定會為了新家的視野不如之前的家而有些心情憂鬱。但到最後,英珠又會繼續捧讀昨夜沒讀完的書,藉此安撫自己的心,直到闔上書頁並躺下休息。
好好地度過一天,就等於好好地度過人生,英珠會想著這個不知在哪兒讀過的句子,沉沉睡去。
※ 本文摘自 《歡迎光臨休南洞書店》,原篇名為〈是什麼讓書店生存下來?〉,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