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是一個既令人敬重、又須得疼惜的前輩啊

文/朱宥勳 我從來沒有見過哪位教授,像楊翠老師那樣,這麼得學生疼的。說學生「疼」老師,聽起來頗為沒大沒小,不過我猜台文所上下屆的學長姊、同學、學弟妹們大概都不會反對;即使連老師本人,大概也只會露出「你們唷~」的表情吧。在我剛進入清大台文所的時候,就常常聽到學長姐談論一位我不認識的「楊翠老師」。這位老…

《幸福的抉擇》:與智慧相伴的幸福旅程

文/梁家瑜(Phedo 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祕書長) 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還沒過完,所有人都已感受到台灣社會正在經歷的深刻轉變,這場轉變呈現為兩個現象:首先,是青年世代大舉投身公共事務,尤其以 2014 年的三一八運動為代表,這個現象至今還在現實環境中帶來持續的影響;再者,則是哲學再次進入公眾…

唯有出版讓歷史成為歷史:對臺灣人文社科出版的思考(下)

莊瑞琳(衛城出版總編輯) 【按:此文為在臺大歷史系「我們的知識共同體」與東華大學歷史系「近來臺灣大眾史學讀物的編輯與出版」的兩次講座內容改寫而成。】 出版,有問題嗎? 我進入這個行業時,是一個需要做翻譯書人才多過自製書人才的時代,我們多半被訓練與要求為能夠看國外版權的書訊架構書單,以及擅長編修翻譯稿…

【elek之真是個顯而易見的圈套】上路觀察要上道

我自小養成的癖好之一,是觀察大眾運輸工具上的人。衣著、髮型、配件、妝容、手上滑的APP或讀的書,看人像張發票,記不清楚在哪消費的,條碼和金額卻陸續透露線索,引誘你進一步推敲。這人年紀多大,是什麼身分職業,回家路上或赴著什麼約,跟旁邊的人有沒有曖昧。有次在木柵線上看到三十出頭歲的微禿男子在看平裝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