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芳瑜 七零年代,我還是個著迷於電視歌仔戲和布袋戲的孩子,而彼時我母親總說:民間還有一種「南管戲」,源於閩南泉州,南管更為婉轉、優雅,小調曲音,但耐聽,越聽越好聽。歌仔戲則朗朗上口,雖是原生於台灣宜蘭,但是受到北管音樂影響,曲調高亢熱鬧,加上念白為台語白話,就彷彿戲劇界的流行歌曲,很快就席捲全台…
文/洪啟軒;攝影/盧奕昕 記憶張口 約訪前,我請楊錦郁老師挑選受訪地點;我們約在光復南路巷子的咖啡店,一進門老師便說這位子光線好,又那位子適合你寫字,一眼就能認出那眼底充滿人生故事的歷練。服務生送上菜單,還沒翻頁,楊老師又啟口:「這裡最有名的,是舒芙蕾。」 果然佳餚是逃不過她敏銳的好嘴的,翻開《小西…
時常,我想起,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那一張帶著睥睨,又有點苦笑,顯得無奈的表情。 那是前教育部長杜正勝的臉。不是雙手環胸,不是托腮。不同於龍應台那麼明顯的動作,杜正勝沒多少肢體語言,他的心境全寫在臉上。 最是難忘「罄竹難書」事件,他在台上,在鏡頭前,無奈,苦笑,又不脫狂傲的樣子,讓反對者很想扁他。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