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童話《彼得潘》改編自舞台劇

才華洋溢的劇作家貝瑞新戲首演遭逢重挫,隔天,他前往公園尋找靈感,遇見甫喪父的四名男孩及他們的母親席薇亞,雙方遂成為好友。貝瑞常花時間和他們相處,並從這一家人身上找到了創作靈感,繼而寫出舞台劇《彼得潘》。首演之夜時,貝瑞特地預留25個分散的座位,邀請25位孤兒院孩童前來觀賞。演出後獲得高度好評,讓貝瑞的事業再達巔峰。
上述劇情出自2004年上映的電影《尋找新樂園》(Finding Neverland),這部半自傳式的電影改編自舞台劇《那位曾經是彼得潘的男人》,描述蘇格蘭作家詹姆斯‧馬修‧貝瑞(James Matthew Barrie)創作經典童話《彼得潘:不會長大的男孩》(Peter Pan: The Boy Who Wouldn’t Grow Up)的源頭與歷程。
貝瑞1882年畢業於愛丁堡大學,1895年移居倫敦,開始創作小說與劇本。1904年,舞台劇《彼得潘》於倫敦公演後引起轟動,七年後出版小說《彼得潘與溫蒂》(Peter Pan and Wendy),1953年被翻拍為迪士尼動畫電影。
該小說於1920年初傳入中國,梁實秋以中國人姓命概念的譯法,將之譯為《潘彼得》,葉公超在中譯本的序中引用了法國畫家柯樂(Corot)在日記中的一段話:「我每天所求於上帝的,就是要他永遠留著我作一個小孩子,使我能夠用一個小孩子的眼睛來看和畫這個世界。」
貝瑞逝於1937年6月19日。
百年千書,陪你閱讀經典好書。
http://www.facebook.com/1000ebooks
https://readmoo.com/k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