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島原爆為題材 《夏之花》刻劃戰爭之於人與土地的傷害

「燃燒的夏天、燃燒的夏天……他出神地注視著令人心蕩神馳的晚夏時光,口中低聲吟唱著……妻子面色通紅地躺在病房裡的床鋪上,他感覺那額頭彷彿有一把夏日的火苗在上面奔騰一般,過不久在他眼中看來四周圍的每樣東西幾乎都是溫溫熱熱的。那是一個彷彿像是包含著病苦與祈禱的嶄新日子。」──原民喜,《夏之花》。
在廣島出生的日本詩人原民喜,於二次大戰期間被疏散回到家鄉,不料1945年8月,美軍在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原民喜親身經歷了這場浩劫,身體狀況明顯衰弱,自此之後,「原爆文學」便成了他書寫的重心。《夏之花》即以廣島原爆事件為背景,描寫妻子從罹患結核病到病歿的兩人生活,字裡行間帶有強烈的反戰心態與厭世心理,戰後不久,原民喜即於1949年臥軌自殺。
在《夏之花》中,廣島已成人間煉獄,放眼望去盡是氣息奄奄的建築物、遍地可見的屍體,原民喜如實呈現了原子彈對人民和土地造成的巨大傷害:「臉部腫脹得歪七扭八,幾乎是到了無法辨認的程度,於是眼睛被擠成像絲一樣細、嘴唇徹底的潰爛,並且還暴露出痛處不堪的肢體……」
《夏之花》共有三部曲:第一部曲〈毀滅之序曲〉描寫二戰發生後至廣島原爆前的情形,第二部作〈夏之花〉描寫原爆事件經過,第三部作〈來自廢墟〉)則描寫事件發生後的慘狀。
在廣島投下原子彈後的第三天,1945年8月9日,美軍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引發的劇烈爆炸造成約7萬人死亡。
百年千書,陪你閱讀經典好書。
http://www.facebook.com/1000ebooks
https://readmoo.com/k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