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子離群索書】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古龍一百句》思想起
先不問藝術成就,若論武俠小說名句摘選,金庸、古龍作品可入選者,多如繁星。然而網路上有人說「金庸最流行的十句,也抵不住古龍的一句。」
這話說得好,古龍哪句?還用問嗎?不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光這一句,古龍便名垂千古了。
-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情仇難卻,恩怨無盡。~《午夜蘭花》
- 燕十三也在歎息,道:「一個人到了江湖,有時做很多事都是身不由主的,殺人也一樣!」~《三少爺的劍》
- 潘其成又歎息了一聲。「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明白你的心情。」~《獵鷹.賭局》
不少考證文章,企圖查索這話最早出處。但不管古龍之前是否有人寫出一模一樣八個字,至少在古龍意識裡,這是他自創的。他曾經寫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相信自古以來,就有很多人有這種感觸,只不過由我先把它從思想變為黑字,印在白紙上而已。」
引用這句話的人多矣,不管是否武俠小說迷,不管是否古龍的讀者。因為它一語中的,道出現代人的心聲,勾勒出共有的心境。那分無力感。
古龍說:「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是的,有人,就有恩怨。所以江湖多風波,江湖是非多。恩恩怨怨幾時休?不一定打打殺殺,不一定報仇血恨,但總是摩擦,衝突,明爭暗鬥,是是非非,恩怨情仇,構成我們的生活。但我們無法擺脫名利場域的牽繫,無法抽離人情世故的羈絆,常在身不由己之中存活,更何況,古龍又進一步講過一句話:「其實人不在江湖,又何嘗能夠由得自己呢?」
《古龍一百句》編選者,以江湖和溪海之別,詮釋江湖二字:溪水清澈見底,器局狹小;海水狂暴神秘,讓人望而卻步。只有江湖,才能真正傳達武俠的意境。此說頗有意思。
古龍常在小說裡表達繁華背後的蒼涼。古龍不是快樂的人。他內心的糾葛化解不開,藉酒消愁,需要朋友。陳曉林為《誰來跟我乾杯》所寫的序文說:
「古龍一直解不開他內心的困結。他那不足為外人道的童年身世,他與自己親長之間的情怨糾葛,他與異性之間數不完的離合悲歡,他那已經天各一方的妻兒骨肉,他那永不饜足的欲望追逐……….使他的心情永遠不得安寧。於是,他狂熱地歌頌友情的可貴,他執著地沉酣於醇酒的世界,試圖藉由友朋環繞的熱鬧,與酒酣耳熱的快感,來紓解他內心的壓力。」
古龍有一篇文章,標題就叫「朋友」,文字中極力歌頌友情的可貴:「朋友就是朋友,絕沒有任何事能代替,絕沒有任何話能形容──就是世上所有的玫瑰,再加上世上所有的花朵,也不能比擬友情的芬芳與美麗。」
朋友雖然不一定是酒肉朋友,但有酒何必獨飲?觥酬交錯,與朋友共醉,便是古大俠常見的生活畫面。他需要朋友,甚至於說過,愛情與友情如果只能二者擇一,他寧可要朋友。
古龍另有文章,把朋友關係講得更深入。他寫丁情這個朋友。古龍對丁情推崇備至,然而在他人眼中,丁情是壞蛋,他從小不學好,長大混電影圈,也不乖,人人避之。但古龍知道他的好,因為瞭解。
古龍說:「一個人如果不能瞭解另一個人,最大的原因,只因為他根本不願去瞭解。」於是古龍看到丁情的好,他的才質。他喜歡他,視為好友,主要是兩人具備共同特質:「身世飄零,滿懷悲憤」。
古龍鼓勵慫恿他寫,告訴他:「你不寫,怎麼能知道你不會寫呢?」於是,丁情開始創作。──或者「創作」這詞稍嫌曖昧,不如說是仿作,偶或代筆,但總之開始投入寫作行列了。
這故事聽來如鮑叔牙推薦管仲的翻版。其實丁情是古龍弟子,寄住家中,亦徒亦友。萬盛出版社的《邊城刀聲》等三部書,便是古龍指導,丁情執筆,出版時兩人同時掛名。
友情反而凸顯古龍的寂寞無助。他試圖藉由高朋滿座來紓解壓力。過於喧囂的孤獨。這分心境,投射在作品裡,形成古龍最迷人的特質。──「古龍的作品之所以能躋身經典行列,依靠的不僅僅是詩意的、近乎偏激的浪子情懷。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中彌漫著濃郁的幽暗意識。正是這種幽暗意識,使他筆下的浪子具有了一種人性光輝,從而有別於一些現實主義作家筆下浪子常見的憂慮、絕望、頹廢、彷徨無主的『多餘人』形象,也使其作品的思想境界達到了經典的境界。」
說這話的人是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近年他因公共議題的不當發言而引發爭議,但不以人廢言,這段對古龍的評析鞭辟入裡。他編選的《古龍一百句》,或許以「古龍一百段」比較對題,許多篇章選錄的是一大段,並不純以簡要名句為題。而在析文中,有時詮釋古龍的小說精神,有時就主題自行發揮。好壞喜惡,見仁見智,讀者自己判斷。但翻著翻著,更讓人想讀一遍古龍作品集,這應該是讀後的共同慾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