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與未發生的差別,1與0之間的距離:《零地點》

試讀連結

你對核四有什麼想法?你對核電有什麼想法?看到這兩個問號,在什麼想法都還沒浮現之前,你可能先感到壓力了。「怪熊小編退散!才不表態呢!」這不能怪你,畢竟駱以軍也會預設伊格言「在這個時機點寫出這本小說,當然第一是『反核』」(參見收錄於《零地點》的〈我將介入此事--伊格言對談駱以軍〉)。

「這本小說」指的是《零地點 》,你可能已經從各種媒體與藝文活動中知悉,它寫的是一個人,一個台電工程師,在核災當下身在核四廠,核災之後失去記憶,只記得自己的手貼過臉頰、額頭、髮際、眉眼--活脫從噩夢中醒來的樣子。46+2章的《零地點》,首尾是「GroundZero」,中間則是「Under GroundZero」和「Above GroundZero」穿插,將核災的「前/後」重新剪接成GroundZero(零地點)的「上/下」。

零地點之上,是工程師林群浩與女友小蓉假期的親暱相好;零地點之下,政府遷都台南,北台灣一大部分成了核災禁制區,失憶的林群浩倖存卻被嚴密監管,記憶的復健遙遙無期。

小說家巧手將事件的時間順序重新剪接,一步一步逼近事件發生的「零地點」。逼近過程中,小說家邀請「頂上茂盛,怒髮衝冠」的國會議員、點子百出又有執行力的名嘴、化名執政黨與反對黨的兩黨及其總統候選人等,就核電與核災各抒己見。

的確,要從台灣的現在走到《零地點》的狀況,機率甚低。不過,憑藉這個實現機率低的「可能世界」,凸顯我們身處現實的矛盾與荒謬,確實展現了小說家的功力。就好比,伊格言寫談話性節目上兩黨議員的交鋒,就精準掌握到兩黨發言模式的特色:一邊痛斥陳非但沒有政策提案,另一邊要大家放下、「向前看」。

如此讀來,讀者或許可以先鬆口氣,深呼吸:這不是一場考試,而是小說家誠摯的邀請。與其說《零地點》要你表態、要說服你反核,不如說,伊格言寫這本小說,一定程度是想鬆動你對眼前世界的信賴。福島事件發生之前,沒有人知道「這種事情有可能發生」;伊格言作了許多功課,力求他所刻劃的未來,能取信讀者。

零地點》是誠摯的手勢,電子書則讓你更容易接下這道邀請。紙本書定價300元,電子書定價150元。

(「--而且10/18之前還有3本75折!」 by 怪熊小編)

《零地點》
https://readmoo.com/book/210009297000101

完整閱讀,從這裡開始。
https://readm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