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是為了更純粹的坦白:專訪《秘密讀者》

文/劉芷妤

2013年九月,一份在臺灣文壇上未有先例的匿名文學評論刊物《秘密讀者》,以一種略帶挑釁的頑童姿態,輕巧躍入文評市場,同時挑戰文學與人性,也如同預期地,在檯面上下皆引起熱烈討論。

迥異於其他文學性版面與刊物,《秘密讀者》以服務業常見的「秘密客」評鑑制度為出發概念的匿名評論制,大約是最受矚目也最具爭議的一個環節。對發刊詞中慷慨陳言「給我們的文學一個誠實的機會」的創刊理念大聲鼓掌讚聲的文學同好所在多有,但提出「還不是搞出另一個文學小圈圈」甚或對選稿公正度產生質疑的,亦不在少數。

有趣的是,意在降低人性干擾、萃取純質文評的《秘密讀者》,最受大眾質疑的仍然在其是否能夠擺脫人性並堅持純粹,畢竟坊間文學性刊物不算少,但特別講究誠實的秘密讀者,以較高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評選方式,似乎也不為過?

文學本就奠基於人性,而選擇與人性正面交鋒卻也因人性而衝突的《秘密讀者》,則更加令人好奇。因此,我們準備了一個下午的時間,與《秘密讀者》進行一次不秘密的對談。

如果「作者已死」,何以非要書評獻花或者鞭屍?

介於作者與讀者之間,若真只能一方往死裡寫稿,一方往牛角裡讀,讓創作與閱讀都更為狹隘而孤絕。恐怕只能讓讀書寫字這回事更乏人問津。書評的作用,在於讓作者看見市場需求與反饋、讀者看見更多己身以外的思索,長遠而論,更具備活絡文學市場的效果。

暫且不提多數以「新書介紹」為主要目的的書介,臺灣文學市場給予書評的版面空間與發言權,可說相對稀少並集中,導致許多創作者與更多讀者,得到的訊息都是「少數決」,雖然文學這檔子事絕不能以少數服從多數論斷,但若能有個提供讀者與作者相互理解與討論的場域,讓文學評論不再只是少數握有發言權大老的專利,讓意見多所流通,何嘗不是一件美事?

於是,創作者不再需要被少數文壇金字塔頂端的評論者宰制與貼標籤,讀者不再只是被動接受某個大師用自己的品味「告訴」讀者這篇文章是魔幻寫實、那個作者甚至那批作者是新鄉土,困惑於「真的就是這樣嗎?」卻茫然四顧無人對話。

「我喜歡/不喜歡這篇文章,真的是我的問題嗎?」讀者的問題,需要被聽見。
「我寫了一本書,讀者們『真的』喜歡嗎?」作者的問題,渴望被回答。
於是,《秘密讀者》出現了。

文學為什麼不能正面對決?

即使以「完全誠實的書評」為號召,《秘密讀者》的匿名制仍然讓許多讀者質疑:「何以具名就不能誠實?」

誠然,在狹小的文學圈子裡,誰肩上不扛幾個人情包袱?《秘密讀者》的16位編委有許多都是線上有名的作家,或者正在崛起的新秀,想要迴避人情壓力也是可以理解,然而既然標榜了誠實,具名發表評論不應該更具公信力嗎?

令人意外地,在這個問題裡,我們發現《秘密讀者》初期的16位編輯委員,並非全數都認為非要匿名不可。「所有編委在書末的署名,全都是本名或者為人所熟知的筆名。匿名這件事的核心價值並非保護我們自己,而是投稿的讀者,只要有一個投稿者對公開評論有疑慮,那我們就有責任保護他。」

論及匿名與誠實,便不能不討論到另一個可能性:完全公開並便於匿名的網路論壇並非不存在,《秘密讀者》既然已經是電子書形式,大可選擇論壇模式,避免所有對於選稿公正性的質疑。然而《秘密讀者》期待的不止百家爭鳴,更期待能夠篩選出具有水準的評論作品,也能夠付出相對的稿酬。相較於論壇模式,匿名來稿在經過人為的選擇後,能夠更有效地集中討論議題,建立起比論壇更有系統的專業書評模式。

同時,匿名制度也可以鼓勵有想法但並非知名作家的讀者朋友投稿,消弭「我跟大咖的評論一起刊出會不會顯得很蠢」的顧慮;在讀者閱讀時,更能有效讓所有的書評都在同一個基準點上,讓讀者不致因為作者身份而有「未看先推/批」的先入為主心理。

請用公信力說服我

既然以匿名制保護了投稿者,那麼顯然需要更嚴謹的審稿標準,好讓這份刊物確實保持公信力,並避免因為同一群人審稿而形成另一種文化霸權。「目前我們審稿的標準其實很簡單,重點在於形式與程序。」

形式上,《秘密讀者》要求「認真並有效的討論文學」,雖說不一定要涉及艱深理論,但至少要有一定水準,能夠就文論文、就書論書,用清楚觀點分析說明。曾收到討論哲學與思想史,或者閒聊自己生活瑣事的稿件,為了聚焦於文學評論,這類來稿即使文筆出眾也不會採用。

當然,這樣的審稿標準雖不見得高,但也不是人人做得來,是否因此讓讀者與來稿群限制得愈發小眾?《秘密讀者》倒是坦然以對。「最主要是希望刊物能保持一定水準,不過題材並不設限,如果有投稿的朋友可以用精闢論點分析輕小說和漫畫,我們也竭誠歡迎。」

程序上,所有讀者來稿,都由朱宥勳一人經手,匿名處理後全數公開於編委審稿平台上。審稿期間內,只要有一位編委發聲反對某篇文章上線,這篇文章便會進入第二輪審稿,依據這篇投稿文章討論的文體性質(如小說、散文、詩⋯⋯)選擇三位相關專業領域的編委再度投票表決。兩次審稿都未通過,才會喪失刊登資格。

「所以說起來,應該只會有我一個黑洞,也就是我可能把不利於我的稿件都藏起來不讓大家投票這樣。不過其實身為作者,我們都非常樂意看到對自己作品的批評,有批評總是比沒有人讀好得太多。」

除此之外,如果來稿中出現批評某位編委作品的稿子,《秘密讀者》將會採取讓這位編委迴避審稿程序的措施,因此當期編委名單也會排除被評論的作者。「當然也可以質疑我們大家感情好到同仇敵愾,說不定一起踢掉那篇文章。在這方面我們只能以目前的標準做篩選,往後也希望慢慢演化出更完備的遊戲規則。」

敲碗!《秘密讀者》進化論!

「開學!體檢高中國文課本!」的創刊號甫推出,討論高中國文課本選文的專題引起許多愛好文學的高中生熱烈迴響,「加菜」單元也頗受好評,但全書讀來,仍讓人感到閱讀門檻偏高。細細想來,是否也暗示了《秘密讀者》的讀者是否需要相當程度的理論與閱讀基礎?

「大部份的人有話想說,但要他們把意見想法組織成一兩千字以上的書評,可能就會有困難,因此我們有一個敲碗專欄,它就像是個許願池,讀者想要看什麼書評,我們就去找一位熟悉這個主題或作者的專業人士來把這本書評寫出來。」

《秘密讀者》要求有程度的評論,但對於評論對象以及閱讀群眾,則不打算設限,未來也不排除將敲碗專欄設定主題後開放投稿,來一場嘉年華式的論戰攻防。

訪問之中,我們不斷互相丟出新點子,嘗試以不同面向討論可行性,而在此間處處迸現的靈感火花,其實正是《秘密讀者》期待與讀者產生的化學效應。編委群並不否認創刊初期,他們確實還在摸索更好的呈現方式,然而他們對於文學的熱情、坦率,以及不僅開放也兼具理性的思考,讓人相當期待未來的《秘密讀者》能夠演化得更成熟豐富,為長期僵固的文學圈帶來美好的轉變。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命は美しい

延伸閱讀:

秘密讀者(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