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離群索書

【果子離群索書】走出櫃中櫃:18位雙性戀者的生命故事

我愛她,也愛他立即試讀

《我愛她也愛他》是第一本台灣自製的雙性戀經驗報告書,有些理論,詮釋,但最精彩的是副題所示:「18位雙性戀者的生命故事」。值此敏感時刻,談雙性戀話題不知適不適當,同性戀與多元成家的議題,已讓抓狂的反對者產生群魔亂舞的幻象,讓他們發現世界上還有雙性戀,怕會被陰陽同修、神鬼交鋒的恐懼症逼瘋。

雙性戀比同性戀更容易遭致誤解,有的認定,雙性戀只是過渡期,最終回歸到同/異性戀一端,有的詆其為騎牆派,最大的刻板印象莫過於,男女皆可=任何人都可以=人盡可夫/妻。

雙性戀,英文縮寫Bi,只是一種情慾狀態,但多數人想到這群人,常以為他們只知享樂,不時切換陰陽位置像腳踏車走在道路上忽而行人忽而車子一樣(誤),他們是間諜,是叛徒,是隨時變換為有利身分,變換插頭/插座,左右開弓,自私的變色龍,不值得鼓勵或同情,反正雙性戀者的對象是一般人(異/同性戀者)的兩倍。

在異性戀眼中,這些人「花得要死,爽得要命」,在同志眼中,忠誠度不夠,且有在圈子裡玩玩之嫌,非我族類,一語道破:縱慾,很爛,總之沒有好話。《我愛她也愛他》寫道,問卷調查,雙性戀者形象之壞,僅次於吸毒者。

通常雙性戀被歸檔到同性戀一邊,看似可退可守,兩面通吃,卻面臨更多迷惑與震撼,「我怎麼會這樣?」大惑不解伴隨著日益加深的罪惡感,疑惑糾結無從開解,鬱悶徬徨無法排解,而幾年前可供參考的相關書籍或資訊少之又少,除了PTT的Bi版等少數管道。作者陳洛葳是研究者,也是當事人,透過運動,訪談,之後寫下這本書,讓雙性戀者走出櫃中櫃,談論他們的情慾開發、心路歷程,以及各種紛雜的情緒等,偶爾略加解釋而不批評。

且舉一例。子儀在高中時被初戀男友拋棄後玩男人,「沒有玩遍百家姓,也要試過十二星座」,大一開始與莊姓男友交往6年,同時發展多線地下情。莊是大好人,也是濫好人,這種男友需要時他永遠在,是最好的備份工具。久而久之罪惡感漸深,她在感情趨淡後談及分手,把出軌史全盤拖出,孰知莊說:「我全知道,因為我偷看你的日記兩年了。」聽得背脊發涼,但更涼的是:「沒關係,我什麼都可以原諒。」這一涼便徹底分手了。之後認識到乖女生小至,子儀從異性戀轉為同志,兩人在一起3年,直到被甩。後來和小陽。

小陽是T,在訪談中,她說出與Bi在一起的「恐雙情結」,也是外界對雙性戀的疑慮和成見,覺得他們是牆頭草,退路多,易變心。

根深柢固的雄性主義
此外小陽也道出T常碰到的問題:相處與性愛時,她們會想模仿男人,以為女友喜歡那樣,且有比較心態,與社會相對優勢的男人較勁,面對這隱性競爭者,充滿不安與挫敗。

這種男性優越/優勢潛意識,根深柢固在許多人心裡,不是異/同/雙性戀者的專利。書中又有一例:雅,口述了一個思想僵化、充滿霸權的男人世界。

在每一段感情之間,學習
雅在台北工專念了五年,學校風氣保守、菁英化、師生幾乎都是男性,很man的雄性世界,腦子裡只有強弱、剛柔、勝敗等二元對立的觀念。而他喜歡的女生,都具備陽剛的特質,她們強勢,「但我更強勢。」

雅後來插班進入大傳系,在工專的優越感瓦解,好像進入異次元世界,耳裡聽到無數不懂的語詞,因而自卑自縮,成為孤獨的人。之後因緣在社團認識男生R。R大談後現代、自由解放等前衛觀念,唬得雅一愣一愣。在雅眼中,R豈止陽光男孩,簡直是太陽神,光輝燦爛,把他整個籠罩在光圈裡頭,他從此轉入同志圈,且甘心轉換為女孩角色。直到有一天,他翅膀漸硬,摩擦出現,分手。

較堪玩味的是雅的概念。他堅持兩人交往,不管性別形態,一定要有一個中心,也就是強者/陽性中心。當和R在一起,他會模仿前女友的嬌柔表現,後來和另一位較陰柔的男友,他又顯現如R般大哥哥的樣子。和女人在一起時他是主動者,和男人時他轉為被動。

從頭說起,就只是「煞到了」
訪談發現,引起雅欲望的,是一種主導式的、強勢的陽剛特質,因此雅不承認是雙性戀者,而只是煞到了,不管性別。雅說,他跟女生交往學做一個女生,跟男生交往學做一個男生。

訪談故事精彩,這是認識雙性戀的最好書籍。

果子離群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