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15位智者的智慧,傳承人生的領悟
文/薛怡青
如果花7塊美元,讓15位哈佛商學院的教授為你傳授人生智慧與成功法則,你想乖乖坐好上課嗎?
也許不見得每一個人都有機會飛到哈佛商學院上課,然而透過這本《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卻能一次獲得15位哈佛名師真摯感人的省思與人生故事,就像與一群世界頂尖領導人一起上完15堂精采絕倫的課程。
15篇感人的人生分享,都是哈佛名師對未來領導者的提醒與叮嚀,教授們真情流露的把自己人生的經歷、迷惘、挫折、追夢的心路歷程,在最後一堂課裡傳承人生的領悟。
哈佛商學院有個悠久的傳統,就是教授會在最後一堂課講述自己的故事,做為送給學生的「結業禮」。也許是感人故事、某段精采的人生歷練、挑戰或成就。不論是閒話家常、回憶過往、或是職場險惡,15位教授送的「結業禮」的核心始終是:「身為領導人應當如何創造更美好的優質生活」。
在書中領受頗深的應屬泰羅德教授分享公與私生活的界限,這也是許多忙碌的現代人面對工作與生活之間該如何取得平衡的困惑,然而泰羅德教授指得平衡不是指「時間」分配的平衡,而是「身分」的平衡。
他說:「你可以在公私生活中間拉上一道紗簾,一方面兩者互通,一方面又能標示彼此差異。無需隱藏自己,這道紗簾能讓自己隨心所欲的將『真實的』自我融入職場的自我」。
泰羅德教授提醒,「別把自我赤裸裸的帶進職場,努力區分公私生活是終生要持之以恆的作業」,因為家庭與企業屬於兩個世界,就像他引用柯達公司創辦人伊士曼為例,其在商場上作風嚴苛,私底下則是沉默寡言,事母至孝的人。
而伊士曼面對職場與生活的分別,他說:「想在世上生存,態度就得強硬,但也應當保留一點柔軟的心。」這中間的哲學也留待每一個人細細體會與練習。
書名《記得你是誰》是本書很重要的命題,幾乎每位教授在他們沉澱人生後都體悟到,無論未來走多遠、多有成就,千萬別迷失方向,不要隨波逐流,記得所有的成就,都是所有人的犧牲為你打拼,而成就出如今的你,所以,請記得最初的自己。
每一位領導者或多或少會面臨裁員、資遣員工的狀況,但波恩教授以他母親莎拉的故事,要提醒大家「員工是活生生的人,不代表一堆數字。……無論是工廠裡的工人、工程師、工友或經理,當命運之神把不同的環境交給了你和他,他做的決定說不定跟你在他的職位上所做的決定不一樣」。
每個人都是別人的子女或父母,他們的生計掌握在領導者手中,請對他們表示該有的尊敬與體諒。
名望、地位與權利是誘人又危險的,尤其在職場經常看到許多企業領導者沒有具備企業家風範,反而養成「大頭症」或者就把自己裹在繭裡,不檢討自己的地位與頭銜所衍生的效應,聽不進別人的話,或者不經大腦判斷就聽信他人之言,把企業經營策略與員工生涯導向錯誤的方向。
因此,寇夫曼教授提醒,就算有一天能擔任領導者的角色,不要忘記自己曾經也是金字塔底端的一份子,否則改變的不只是身分而已,還包括再也聽不到「肺腑之言」。
想做真正成功的領導人,需有夠大的包容,「就必須容許別的同事向你挑釁、與你爭辨、跟你做對,這也是領導人的責任。」
書中每一位哈佛教授的真誠分享與諄諄教誨,都可以看見對人生的自省、謙卑、勇敢、信心與感恩。誠如翟庫馬教授在發生山難後,他領悟到人生的成功,不一定全憑自己的努力。
他說:「成功來自於幸運,也帶來義務。當許多好運降臨時,要以感恩的心情迎接繼起的責任。造福他人,自己也能登峰造極。」
在這新舊交替之際,每個人隨時都面臨抉擇,而人生的變化無常、世界紛亂動蕩,最後以雷波特教授的分享做為結語:「我們常在資料不足或錯誤的情況下做決定──通常是關鍵而危險的決定,世界上也充滿各種擾亂情緒的噪音,讓人無法專心完成手邊工作。請記得相信自己,別理會身邊的噪音,勇敢向前吧!」
無論你現在是領導者、未來想當領導者、亦或只是一般普羅大眾,這本書放在任何一個時間裡,任何一個人生角色中,都相當值得一讀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