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記得,何來遺忘? 讀《簡吉─臺灣農民運動史詩》

(Photo from wikimedia & wikipedia

「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二十日,臺灣農民運動領袖簡吉在獄中日記彷彿愉快的寫著:『控訴審(相當於高等法院)宣判。審判長面帶微笑宣判。簡吉,監禁一年。楊春松、張行、江賜金、蘇清江,各監禁十月。……』

雖然文字是寫著『審判長面帶微笑』,卻更像是簡吉的微笑。

(中略)

那一年,簡吉才二十七歲。那是青春的臺灣,理想主義的臺灣。」──楊渡,《簡吉─臺灣農民運動史詩》。

簡吉,一位一生貫穿臺灣農民運動史的革命家,由於其共產黨身分,長期受到執政者的刻意噤聲與忽略,直到他的第五個孩子,現為大眾集團董事長的簡明仁,從母親保存完善的一個小布包中,找到父親當年以日文書寫的獄中日記,簡明仁遂與作家楊渡一同開始尋訪當時的社運人士與白色恐怖時期的受難者們。在翻找歷史的過程中,一點一滴拼湊出父親自22歲辭去教職,到48歲在臺北馬場町被槍決,始終捍衛著農民權利的不倒身影。

簡吉原在小學教書,因看見學生們課後被迫過度勞動,微薄所得仍不足以支付學費,同樣出身農家的他,不願自己成為「月俸的盜賊」,1925年決定走出學校,投身農民運動。翌年,他與楊逵等人成立全國性農民團體「臺灣農民組合」,短短一年多內集結2萬4千名農民起身抗爭。

1927年,簡吉與農組幹部赴東京,出席日本農民組合第六回大會,並在日本勞農黨的協助下,著手訓練農組年輕成員,不久後,簡吉加入臺灣共產黨。1929年,日本當局逮捕「農組」多人,簡吉入獄一年。甫出獄即籌組「赤色救援會」,號召群眾繼續抗爭,1931年以臺共罪名再度入獄,長達十年的刑期讓他無法見到祖母的最後一面。

臺灣光復後,簡吉眼見農工依然飽受欺壓剝削,對政府滿腔的期待逐漸冷卻。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過去的農組夥伴張志忠從中國回來,找簡吉在嘉義組織嘉南縱隊,與國民政府作戰。在張志忠介紹下,簡吉加入中國共產黨,出任山地委員會書記,欲建立一個以中央山脈為基礎的武裝基地,但消息走漏,簡吉於1950年被捕,隔年三月執行槍決。

楊渡在書中形容天性愛好音樂的簡吉是「帶著小提琴的革命家」,許多受訪農民憶起簡吉時,仍忘不了他奏出的小提琴聲。然而,對於從課本習得歷史事件的多數學生而言,這卻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一段消失的記憶,一如湯德章、陳澄波、王添灯………